2011年10月1日 星期六

勾勾曼陀羅~佛陀教你不生氣:心平氣和的幸福生活智慧(上)


原文作者:Alubomulle
Sumanasara
出版社:野人

一生氣,幸福就遠離!  笑得出來,怒氣就消!


  NO.1
暢銷日本的心靈智慧良帖!
  ●隨頁精選《化解忿怒心靈智慧小語》,隨時翻讀、隨時練習不動怒●




  人說:「我明明不想生氣,為什麼老是忍不住發脾氣呢?
  該怎麼做才不會生氣?」
  佛說:「不要生氣。謹此而已。」




  人說:「如果遇到令人忿怒的人或事,又該怎麼辦?」
  佛說:「我們的心,應如一座有裂縫的鐘。」
  不管受到什麼攻擊,我們都不會發出怒吼。




  日本知名佛教長老以俯拾即是的日常小故事,結合佛教教義,輕鬆教你不生氣的幸福生活智慧:




  .人生太短暫,若是真心想獲得幸福,首先就得承認『我就是愛生氣』!
  .生氣的瞬間,幸福就瀕臨危機,要儘早撲滅忿怒的火焰!
  .提醒自己:一動怒、生氣就是輸家,只是一具發怒的肉體,比動物還不如!
  .時刻覺察自己的情緒:發現自己在生氣的時刻,就已經跨出遠離忿怒的第一步了!這時你已有自信好好處理狀況,不被情緒掌控!
  .「不生氣」和「沒關係」的態度不同,嚴正訓誡和忿怒的情緒也不相同。
  .笑得出來怒氣就消:練習笑力,在笑的當下你會滿懷喜悅、感到幸福,怒氣也消除了一大半。
  .以小小的「成功」串連幸福人生:每天計畫10分鐘左右可完成的目標就好,專注在「該怎麼做才能成功」,就能感到快樂,就是幸福的一天!




  根本是「我自己」想生氣!




  § 「堅持我是對的」才會導致怒氣橫生 §
  § 忿怒的烈火將會焚燒己身
§
  § 我執=人我之分=自己的枷鎖 §
  § 「面子」是醜陋的 §
  § 打倒對方前,先摧毀的是自己 §




  捨棄「我執」就能遠離忿怒!




  § ×「我明明不想生氣」 ──> ○「其實,每個人都愛生氣」§
  §
×「只有我是對的」──> ○「我不可能永遠是對的」§
  §
×「因為你犯了過錯,所以我才會罵你」──>
  ○「只需針對錯誤指導改善的方法就夠了,不需要生氣。」§




作者簡介




蘇曼那沙拉 Alubomulle Sumanasara




  斯里蘭卡上座部佛教長老、日本上座部佛教協會長老,日本佛教書籍暢銷作家。




  1945年4月出生於斯里蘭卡,13歲出家得度。曾於斯里蘭卡國立卡拉尼亞(Kelaniya)大學教授佛教哲學。1980年被派往日本,於駒澤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目前在日本上座部佛教協會等處以流暢的日語弘揚原始佛教與指導冥想,由親身實踐所領悟到的大智慧,講述佛陀的基本教義。除此之外,亦於朝日文化中心擔任講師,並曾受邀為NHK教育頻道《心之時代》節目的來賓,廣受好評。著作包括《改變自己的冥想法》(SAMGHA出版社)、《佛陀的實踐心理學》(與藤本晃氏合著,
SAMGHA出版社)、《原譯「法句經」一日一悟》(佼成出版社)等數十部暢銷書。




  日本上座部佛教協會 www.j-theravada.net


==========================================================================




◆◆「忿怒」是幸福的敵人
──不想生氣就要了解它的本質!



◆我生氣=我是笨蛋!?
「會生氣是正常的!」
「生氣有什麼不對?」

「說什麼不生氣根本是孬種!」我們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聽到有人這麼說。


實際上,如果真要計算生氣的人數,那還真是數也數不完。各位身邊一定也有愛生氣的人吧!他們動不動就口出惡言、指責他人的不是、露出一副凶神惡煞的模樣。近來,社會上更出現一股趨勢,認為「忿怒是天經地義的反應」。


但是,「忿怒」這類的言詞,本來是不該動輒掛在嘴上的。
因為●一旦脫口說出「我生氣了」,其實就等於四處宣告「我是個笨蛋」。●

倘若了解忿怒真正的意義,我們就不會輕率地把它說出口。


反過來說,我們會在日常生活中頻繁地聽到「生氣」這個詞彙,就是因為大部分的人,並不明白什麼是忿怒。

生活中會讓人動氣的事情俯拾皆是,但一天到晚怒氣沖沖的人,生命中只有灰暗和苦澀。他們原先也夢想有個幸福快樂的人生,卻沒能如願;那是因為他們總是抱著「連看到郵筒是紅色的,也會一肚子氣」的態度,才使得生活中充滿了忿怒。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幸福的敵人──忿怒,究竟是什麼?

很多人問我:「我明明不想生氣,為什麼老是忍不住大發脾氣呢?」

教大家一個能夠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那就是──「不要生氣」。
的確就是這麼簡單。只要不生氣就好了。
難道不是嗎?


●只要不動怒,就不會有怒氣。●
這是唯一的答案。不生氣就行了。

◆其實,每個人都「愛生氣」!

若有人認同我的觀點,心想:「說得對,不生氣就好了」,那就不必往下讀了。只要不生氣,就能得到幸福。

不過,通常聽到我說「只要不生氣就好了」,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很不高興地反駁:「就是沒辦法不生氣才要問你呀!」

實際上,每個人都認為:

「我就是想盡情發脾氣!可是,生氣是不好的。有沒有好方法可以不生氣?」


每個人其實都想盡情發脾氣,但又覺得不要生氣比較好。卻沒察覺到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才會違背本心,宣稱自己不想生氣。

我說的沒錯吧?●你之所以會生氣,僅僅是因為想要發脾氣罷了。●說自己不想生氣是騙人的。若是真心不想生氣的人,一定自我警惕,留意別為小事發怒,就算忍不住發了脾氣,也會感到難為情,甚至覺得沮喪。


佛教並沒有教導人如何隱藏怒氣的方法。人生實在太短暫了,佛法只是試著教導人們,如何在有生之年,成為「真正的人」。
你想要幸福嗎?


倘若是真心盼望獲得幸福,首先就得承認「真糟糕,我就是愛生氣。」

然後,我們再一起來了解「什麼是忿怒?」以及「我們為什麼會生氣?」因為,●要解決問題,就必須先從理解問題的本質開始。●








佛陀教你不生氣:心平氣和的幸福生活智慧



作者:蘇曼那沙拉


出版日期:2011 年06 月 30 日



總計8 頁,第2 回上頁


內容連載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生活不是「忿怒」就是「歡喜」
在介紹佛陀對於「忿怒」的見解之前,我想先明確定義「忿怒」。

忿怒和歡喜相同,都是從心底驀然湧升的一種情感。


我們看到自己的家人或是喜歡的人,心裡馬上會浮現歡喜的情感。又比方吃東西時,看到美味的食物,還有把食物送進口中的那一刻,也會產生愉悅的情感。這些情感都在剎那間湧現出來。而忿怒就和歡喜相同,都是從內心萌發的情感。


大致說來,●我們的生活中,總離不開這兩種情感:歡喜,以及忿怒。●

◆忿怒竄升的瞬間,歡喜就消失了


在巴利語(忠實地傳達釋迦牟尼話語的古印度語)中,詮釋忿怒的詞彙雖然很多,一般常用的是「瞋(dosa)」這個詞。「瞋」的本意是指汙穢、混濁,繼而延伸為「黑暗」的意思。


我們的心,如果產生了那種汙穢、混濁的情感,必然會喪失某種東西,那就是「喜悅」的情感(巴利語稱為
pīti)。當我們產生怒氣的剎那,就在同一瞬間,也失去了喜悅。

因此,●忿怒其實很容易被察覺。●

當你不確定自己此時此刻是否正在生氣時,只要捫心自問:「我現在開心嗎?」「我現在快樂嗎?」如果回答是「沒什麼可高興的」「挺無聊的」,表示內心正潛伏著怒氣。


當你出現「好無聊」「真討厭」的感覺時,心中一定懷有怒意;在你感到「好開心喔」「我好幸福」「真讓人雀躍」的時刻,心中就不會有怒氣。

換句話說,★能說出「我很好」的時刻,就代表不生氣。★


請透過這樣的自覺方式,觀照從內心萌發的真正情感,而不是只認識忿怒的表面字義。這麼一來,我們就能更進一步地了解忿怒的真正本質。


◆陰鬱情感越強烈,越容易忿怒

情感具有「逐漸增強」的特性。隨著情感的強弱,所導致的結果也不一樣,所以必須使用不同的詞彙來表現。
舉個比較容易明白的例子來說明。


一般家庭使用的電力不會太強。在我們的身體裡面,有著微量的電力流動,但並不足以使小燈泡發亮。但是,即便是這樣的微量電流,在匯集成不同形式的電流後,將會產生不同的作用。例如,當它匯集成具有幾百萬伏特電壓的靜電時,就會形成能量強大的雷電現象。雷電的電力,當然和三號電池的電力有天壤之別,但雷電也是電力的一種。即使碰觸了一顆電池的電力,也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影響;但萬一觸摸了家裡的插座,造成觸電休克的話,說不定會小命不保,甚至釀成火災悲劇。由此可見,同樣是電力,如果蓄積的壓力過高時,所造成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那麼,忿怒又是如何呢?
「今天好無聊喔,無聊透了,煩死了啦!」當你有這種感覺時,雖然帶著忿怒,但還不是相當強烈的情緒。


可是,如同剛才舉例的電力匯集,★當這種忿怒蓄積的壓力逐漸上升時,那就危險了。有可能會突然爆發而危及自身,或是殃及其他無辜的人。★此外,像方才說的電池和雷電的比照,即使同樣是忿怒,也有程度上的差異,必須把忿怒依照強度加以區別。


當忿怒極為強烈時,人們會不由自主地咬牙切齒、握緊拳頭,甚至氣得全身發抖,這種極度強烈的忿怒,巴利語為「vera」。


◆兩種力量──歡喜=創造,忿怒=破壞

當陰鬱、失去幸福、感到不幸的種種瞋心越來越強時,就會升高到忿怒的程度,怎麼也無法平靜下來。要是更趨強烈時,可能會付諸行動,破壞許多事物。別的不說,首先破壞的就是自己,其次是毀滅他人。★世上發生破壞的種種原因,就是來自於忿怒。★


人世間,創造出萬事萬物的泉源是來自於歡喜;相反的,破壞這創造出來的萬事萬物的,則是根源於忿怒。這是普遍存在於世上的兩種能量。

因此,說得更極端一點,●歡喜和忿怒就是一體兩面。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這兩種能量運作而來的。●
◆◆改變想法,才能幸福
如同上述例子,情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
不過,追本溯源,端看個人的態度。


一定要先了解,不管是忿怒或歡喜的情感,都是出自於自己的意念。
生氣絕對不是別人造成的,而是咎由自取的。


但相對的,這同時為我們帶來一線希望的曙光。

亦即,只要修正自己的想法,將忿怒完全逐出心中,只讓歡喜和幸福留存下來,就能邁向真正的幸福人生。

●既然生而為人,就該以求得真正的幸福作為目標,這就是佛教的思想。●

◆堅持己見,才會導致怒氣橫生

既然明知不要生氣比較好,為什麼我們還會生氣呢?

每一次發脾氣,總是理直氣壯地認為自己是基於某種原因才會生氣。然而,如果仔細分析生氣的理由,就會發現其實完全是因為依照自己的好惡做出判斷,以致於大發雷霆。


● 對他人生氣,是因為人們總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錯的是對方,所以會動怒●;倘若認為對方才是正確的,那就不會發脾氣了。這點請務必謹記在心。


當人們覺得「我才是最正確的、最完美的、無懈可擊,一切都怪對方不好」,才會充滿忿怒。

那麼,對自己生氣時,又是怎樣呢?

其實也是同樣的情境。

每當進行某件工作,進展卻不順利時,我們也常對自己大發脾氣。

比方說,聽到自己罹患癌症時,全然無法理解為什麼自己會得到這種病;又或者,有時候會責備自己,在工作上分明能夠做到無懈可擊,這次竟然出錯連連;還有的人認為自己各方面的表現都十分完美,卻總是做不好料理。這些不同情況下的錯愕與挫折,都會使他們感到相當忿怒。


◆「只有我是對的」才是人們真正的心聲
這種認為自己是無懈可擊、百分之百正確的思維,真的有道理嗎?

要是我問你:「你真的是個十全十美的人嗎?你真的認為自己是完全正確的嗎?」你大概會回答:「沒那回事,我根本沒這麼想。」


要是我接著說:「原來如此,那麼,你就是一個笨蛋。」你一定會立刻氣得七竅生煙。
也就是說,你的言行和本心是自相矛盾的。


在他人的面前,為了表示自己謙虛,所以嘴上推說:「我真糟糕,什麼事都做不好!」

心裡卻想著:「沒這回事,我才是唯一正直的人。其他人都隨便敷衍,那樣是不對的」。


再譬如,常常會見到母親責罵孩子,老師責備學生,或是上司斥責部屬的景象。
或許孩子、學生與部屬是真的犯了錯,才會遭到責備。

這時候,責備的一方認為「因為你犯了過錯,所以我才會罵你」,藉此將自己的忿怒合理化。


其實,當對方有過錯時,只需針對錯誤指導改善的方法就夠了。
你大可和顏悅色地告訴他:「這樣子不對喔,下次注意別再犯同樣的錯誤。」

然而,我們卻藉機大發脾氣。●

這是因為在這種時刻,充斥在我們腦海裡的思維是「我是正確無誤的,我說的話是對的,我的想法沒錯。」


◆了解「我總是犯錯」就不會生氣

●認定自己正確無誤的思維,卻是大錯特錯的。

我們應該修正為「我不可能永遠是對的」。●

內心深處若浮現「自己是完美、正確」等荒謬想法,請儘早捨棄比較好。

只要靜下心來想一想就能明瞭,人類怎麼可能會是十全十美的呢?


只要是能對事物做出正確判斷的知識份子,就一定會曉得:「我不可能完全不犯錯。雖然現在我說的意見看似很有道理,也一定有其破綻之處。」

語言本身就不是完美無瑕的,自己所使用的詞彙、比喻也不可能毫無缺失,怎麼可能做得到盡善盡美呢?


好比前述所舉的事例中,即使孩子、學生和部下是真的犯了錯,但責備者的說話方式,或許也有尚待商榷的地方,這麼一來,就變成雙方都有過錯。

因此,「●認為自己是絕對正確的,是不合理、不真實、騙人的、荒唐的想法。●天底下沒有像自己這樣的傻瓜,竟會根深柢固地相信這麼荒謬的事。」如果能徹底理解這一點,你就不會再生氣了。


「我不能保證自己一定正確無誤,我並非十全十美,也經常犯錯。」能夠牢記這一點的人,就不會再發脾氣。
接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