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感染力會讓你成為一名優秀的人






好的感染力會讓你成為一名優秀的人






不好的就會讓你成為一個墮落的天使






感染力是一個接一個的 永無止境的在找著下一個人






傳播著染力






人從一生下來 就己經落入了這大染缸






除非這染缸所給你的一切






都是百分之百正確無誤的知識與道德 






但事實這這一切是不可能的






因為大從整個環境到家庭到自己






都是一個染一個






如果能在環境中找尋到好的知識與道德






就要好好重新思考與學習






除去過去在你身上已久的染體






重新找回自己 
再去感染你的家人你的朋友






千萬不可因自我的惡染力所知的事或心






而讓他人再染上悪習或悪運






感染力是擁有大自然的Power






它才是萬生不滅 
天地剛正的好染力






也就是那愛與美的初源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重新改版新的購物站



測試了好一陣子的一些購物站,終於今天決定了,該有的功能都一應具足,


要修改語法也不會太過複雜花工,雖然是免費的開放原始碼的購物站,


但是卻讓荷包省了好幾十萬來,只要將整個板模自己設計成自己要,


再來設定一些細項以及彙整資料庫,一切就等待重新上線了呢!


 


這算是這陣子不斷和王母娘娘以及咕嚕咕列佛母祂們不斷訴苦的解套了︿︿


前幾天還因為要重新改版而很傷透腦筋的說,


未來重新上線時相信版面型態應該會在更專業化以及美化一點呢!


我知道祢們總是要我面臨到最極限的困頓時才會線光明出來給我


不過總算是在這個月的月底小周末解套了呀


剩下就是上傳到空間裡去做測試


雖然昨晚在一個多小時內連續要幫三~四個人線上問事回答


但也竭盡所能一一將事情都盡量完成


昨晚簡直在考驗我


一整晚事情忙不完


前兩天忙完睡前持師尊心咒都是持到睡著


接下來工作進度也都要慢慢進入軌道中


然後所有問事的行者們


我都會一一將你們的問題以及姓名呈報上去


也希望上天能多多放光加持你們


我誠心地也為大家獻上我最深刻的祝福


當然也跟一些等問事許久的行者說聲抱歉


因為平常要忙公司網站事情還有跑廠商事情


所以很多時候會耽擱些許天才回覆


未來我會將問事的機制調整到再更確實一點


不過真有急事的行者們也希望你們第一時間電話裡說聲或是傳簡訊來


我會第一時間查明問題並看合宜時間再予以回覆


不過開心的事情就是下星期六開始每星期六都要再回到雷藏寺參加師尊的護摩灌頂法會了


在此我也會為其他問事行者再法會當天做祈福迴向


也希望幫各位的緣分都拉往各自該定位去向的歸屬地


天冷了大家多多注意身體保暖唷︿︿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一份天使般的感染力





 


一份天使般的感染力


昨天去一個地方 初到之時 感覺並非想像中的如此般


進入後身心漸漸被那音樂給洗淨了全身


音樂似乎有著一種不可思議的咒力


穿越我的身 我的心 我的靈


不就正是天賴之音嗎?


 


一個純靜無雜念的美音


環繞著整個場地 整個所有在場的每一個人


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美好


感受到光亮


感受到喜悅


 


當我第一次進入境況時 我雖不知要說什麼


但當下的我


看到了許多的小天使散發著熱力告解著這一切


小天使不斷的為大家收取信條


滿滿的信念 滿滿的祝福 滿滿的愛 滿滿的快樂


 


我的心被受這音樂 這氛圍感染著 有著一種莫名的快樂感


使我想哭 但又滿懷愛的力量


 


確實 我感受到了您的恩澤 也感受到您的愛


更見到了您的到來


 


感恩您的賜與 感恩您的包容


我明白這一刻是要用心去明白 去體會


更要努力與以實踐


 


期待 日後的相見


對於大家給予我們愛的祝福


我會回饋給大家的



 


你是多麼的不起眼 但你飛起後的特別 是多麼讓人驚喜萬分 就像 這芸芸眾生 只要你肯揮動您的翅膀 往天空翱翔 必定也會讓人驚喜連連



勾勾曼陀羅~謝謝你


作者:松浦彌太郎
原文作者:Matsuura Yataro


  “與人交往,就像每天種下小小的種子──我總是用「愛情」來栽培、維護、持續與他人的關係”
  作家、書商、總編輯、攝影家
  多才多藝的松浦彌太郎


  「我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用盤子來比喻。
  如果對盤子有滿滿的愛,就會注意,珍惜,小心不打破,細心清洗。如果不小心打破了,原因是出在自己的愛情不足。因為盤子不是無緣無故『破掉』,而是自己粗魯對待,結果把盤子給『弄壞了』。
  同樣地,人際關係不順利,或是原本視若珍寶的羈絆分崩離析,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出自某一方的愛情不夠。」


  你是否向對方傳達了愛情呢?
  不僅限於交友,這也是一本在生活中與人相處的備忘錄。


  把「為了你」、「幫你」這些字眼從心中消除吧;如果有人為自己做了什麼,就以感謝和報告做為回禮;不管對方出了什麼事,都當他的朋友,當他的家人,當他的戀人;有時默默地守候對方,也是一種深刻的愛情表現……


  松浦彌太郎在書中分享了許多自身經驗,說明他是如何從生活中發覺守護人際關係的珍貴智慧。從這些角度出發,就算碰到一些不好的經驗,但對於因此學到的事情,有一天「謝謝」這句感謝的話語將會自然而然地經常浮上心頭。


  希望我們都能繼續過著人生中充滿「謝謝」的生活。


台灣版序


  交朋友的能力。


  去過許多國家旅行之後,現在不禁覺得,只要有交朋友的能力不管走到哪裡都可以活下去。這麼說或許誇張了一點,但試著回想現在和過去,當你發生了什麼事,伸出援手的總是人,是朋友。旅行的經驗愈多,便愈容易遇到令自己親身感受到人無法一個人活下去的機緣。


  交朋友的力量,那是什麼樣的力量呢?


  我覺得那大概就是找出別人優點的力量吧。不管是什麼樣的人都會有一、兩個優點。充分去愛對方的優點,或許這就是友誼關係吧。每天見面,每天尋找對方的優點去愛他,這麼一來,自己和對方之間自然而然便能萌生友情。但擁有找出對方優點的能力,自然也有看見對方缺點的能力。至於要拿對方的缺點怎麼辦,我想應該是去接受對方的缺點,甚至要比優點更加喜愛。在某種意義上,愛與原諒是相輔相承的關係。此外,在友誼關係裡也不要把錢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我想這兩件事就是基本條件。


  優點是一個人的個性,也是魅力所在,可以帶給人或大或小的感動。感動是會表現於外的情感,所以雙方自然而然能夠產生交流。光是一個表情,人便能交流溝通。人們就是因此能夠打開心防,邁向友誼之路的吧。


  交朋友時重要的是要盡量把自己的感動,以動作和話語表現出來。「真好吃」、「真好玩」、「好棒」、「真漂亮」、「最喜歡了」,總是真誠地把感情表現出來。如果繃著一張臉,就算禮貌再周到也交不到朋友的。人在外國更是如此。別人對自己表示關心,沒有人會覺得不高興。所以要一直看著對方,觀察著,持續地付出關心。


  朋友不是只要認識就好,友情還必須去經營,延續。並且,隨時抱著說「謝謝」的感謝心情。


  在我二十年前寫下的筆記裡有這樣的句子,在這裡鼓起勇氣寫下來和大家分享。「稱讚,讚揚,認同」、「幫助人,讓人開心」、「尊敬對方,然後給予意見」、「從坐享其成的心態跳脫出來」、「正直親切」、「相信自己的心和眼睛所見,討厭的事就說討厭」、「當個勤勞的人」,以及「謝謝你」。


  如果那些不知如何在生活中或職場上交朋友的年輕人、或對人際溝通感到困惑的年輕人願意閱讀本書,那就太令人高興了。


前言 發現優點的練習


  「如果想吃美味的蕎麥麵,就去那家店。」


  「現在在讀的覺得有趣的書,是這一本。」


  在情報泛濫的時代,我們不再以自己的感覺決定,而是容易在無意中選擇其他人選擇的事物。


  雖然失敗和期待落空的情況因此變少了,卻是一件非常寂寞的事。


  原因在於如果把選擇「別人選擇的東西」這件事視為理所當然,我們便會在不知不覺中失去自己的個性。


  與人展開真正的交往,關係應該是確立在以自己的眼光選擇對象,而對方也確實選擇了自己吧。


  「如果你想交朋友,我推薦這個人。他人非常好噢。」


  但其實無須這種小道消息,人與人自然就能成為朋友。


  「你怎麼會跟那種人來往呢?他不是有點怪嗎?」


  即便有人如此說長道短,但如果對象是自己的朋友,是戀人,或是生涯的伴侶,那我認為「自己覺得好就是好」。


  不管是朋友,是戀人,還是工作合作對象,選擇要與誰交往時,絕不能計較利害得失。


  「和這個人來往的話,既能填補寂寞,又有人脈,好處很多。」


  抱著這種期待與人來往,我想並不正確。


  不管是什麼事情,要以自己的能力做出選擇,決定什麼才是「最好的做法」。這也是種應該提起勇氣,以真摯的態度來面對的挑戰。


  如果不去挑戰,交往只憑順其自然,與人的關係便會開始歪曲。我想不圓滑的人際關係,問題的根本或許大都是出在計較利害得失吧。


  你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交到朋友時的心情嗎?


  「和他在一起,好好玩,很開心。」


  「他好可愛,很有趣,很溫柔。」


  如果要把當時的感受化作語言,我頂多只有這種程度的印象。我想當時也許是以全身來感受,以無法化作語言、更接近動物的直覺,來判別出對方的優點吧。


  我想,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去找回這種質樸的感受力。如果小時候那種與人聯繫的纖細觸角已經縮得皺巴巴的,那就仔細地去舒展開來,慢慢地去修理,再試著使用看看如何呢?


  交朋友的力量,也就是去發現對方優點的力量。不管對方是什麼樣的人,都去找出他身上光芒璀璨的寶物。這種發現優點的力量,如果不拚命練習,每天嘗試,就無法順利長進。


  不僅限於交友,這本書也是在生活中與人相處時的備忘錄。


  太過靠近不會順利,但太過疏遠也無法順利。我寫下了如何去調整因為一點小事便會歪曲的人際關係的訣竅。無論是多麼微小的機緣,去珍惜讓今天與明日更加燦爛的每一個邂逅,去好好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吧。


傳達愛情
針對人際關係思考的時候,腦中浮現三個詞。
栽培。
維護。
持續。
我認為與人交往就是「栽培、維護、持續」這三個行為。

人與人的緣分,總是突如其來。
偶然的邂逅,變為不可或缺的關係。這小小的奇蹟,我想許多人都有過經驗吧。

像是你的朋友或戀人,你人生中不可少的存在,一開始可能是因為某個小小的契機才變得親近。從許多人當中特定選出一人,決定「我要跟這個人交好」,這種例子我想很少見。

在家人裡,能以自己的意志決定「我要選這個人當家人」的,頂多也只有配偶。在靈魂的階段,我一直認為自己是自己選擇父母而出生的,而我生下來的孩子,一定也是如此,然而,這是在不涉及意識的範圍。之所以能成為家人,或多或少都有因不可思議的緣分與命定而聚集的要素。

將人的意志無法涉及、由某種偉大力量所決定的「邂逅」,轉變成自己周圍的人際關係的,不是奇蹟,而是本人自身的力量。
「栽培、維護、持續」。
每個人都不懈怠地在進行這些行為,不,或該說是必須要這麼做。

在所有的人際關係裡,溝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被高聲提及。然而,溝通的目的是什麼呢?
是將雙方想傳達的事情,確實地表達出來嗎?

還是去關懷、擔心對方?
抑或大家各自宣揚自己的主張?
為了不要流於互相縱容,老實將自己的心情化作語言?
雖然看似有許多見解,但我想事情或許意外的單純。溝通的目的,不就是向對方傳達自己的情誼嗎?

並不僅限於男女的戀愛。不管是家人朋友,還是同事,沒有一種關係是在不互相表示關愛的情況下成立的。
無論是對事物,或者是對大自然,不表示愛意就無法建立關係。
舉例來說,不小心打破了盤子,原因是出在自己的愛情不足。
如果對盤子有滿滿的愛,就會注意,珍惜,小心不打破,細心清洗。

盤子不是無緣無故就「破掉」,而是你自己「打破」的。不是因為你手滑,而是因為自己愛情不足以致粗魯對待,結果把盤子「弄壞了」。
同樣的情況,人際關係不順利,或是原本視若珍寶的羈絆即將分崩離析,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出自某一方的愛情不夠。 
「那件糾紛,是因為我的愛情不夠才導致的」,反省一直以來的自己,不禁痛苦地深刻體認到很多問題其實都是這個原因。

「我是否傳達了自己的愛情呢?」
停下腳步思考這個問題,與經營人際關係的三個行為「栽培、維護、持續」息息相關。
人基本上是孤獨的,必須靠自己的力量走過人生。可是我也親身感受到,不管再怎麼要求自己,靠「自力」可以達成的事情依舊有限,很多事必須仰賴「他力」來實現。

他力,來自眼前的對象、周圍的人們,以及社會。所以,對自己以外的人,我們應該付出更多敬意與尊重。
要做到這件事,首先就是要自己主動去傳達愛意。
不管是去栽培,去維護或持續,我認為愛情都是首要的出發點。

○溝通的目的,是向對方傳達自己的愛情。
○對自己以外的人,給予更多的敬意與尊重吧。

隔天的「謝謝」

一起吃飯是人際關係的基本。
飯局可以說是建立關係不可或缺的行為。如果是很多人一起聚餐另當別論,但如果人數控制在六個人以內,那就是親密的私人空間。

為了讓別人更了解自己,我們吃飯。
為了認識對方更深,我們吃飯。
這不是很令人愉快的一件事嗎?

我一直認為「快樂地用餐」是吃飯的基本。再怎麼精心烹調的美食,如果是一面吵架一邊享用,想必也食不知味。既然要吃飯,和有趣的人一起吃當然比較好。

用餐的時候,就盡可能聊些分享快樂的事情,表示出「很高興和你一起吃飯」的態度。
用完餐之後,我也會留心,讓大家能感受到「啊啊,真開心,希望能再一起吃飯」的情緒。
我總是留心這兩件事。

我還有一件會留意的事,那就是在隔天確實傳達「昨天一起吃飯很開心」的訊息給對方。除了在道別時說「謝謝」,隔天我也會再說一次「謝謝」。
剛滿二十歲的時候,我常有機會讓長輩請客,但當時的我還年輕,什麼都不懂。雖然讓人請吃飯的時候會道謝,但隔天什麼也不會表示,一副沒這回事的表情。

某天和某位長輩談事情的時候,他突然聊到「讓人請吃飯,隔天打通電話道謝是當然的道理」,當時我聽了真是大為震驚。我想起自己雖然常常讓人請吃飯,隔天卻從不曾向對方道謝,感到十分羞愧。當時的狼狽,我還記得很清楚。

在那之後,我開始會寄簡單的謝函。
「昨晚真謝謝招待。能享用美食度過開心的時刻,我十分開心。」
雖然只是隻字片語,但對方接收到了我的心意。

我習慣寫信,如果是傳電子郵件或打電話,我想也沒關係。只要一句話就行了,表示自己的感謝。如果持續做這件小事,人際關係便能變得更緊密。
重要的是要「持續不斷」。

很多人在剛出社會的時候,或是面對第一次餐敘的對象,都會做到隔天的「謝謝」。受人招待時要寫道謝信,或是打通電話表示感謝,坊間大部分的禮儀參考書都會這麼提醒。

然而,大家大都無法持續下去。
工作數年之後,或是和相同的對象吃過好幾次飯之後,便自動省略了隔天的「謝謝」這個步驟。
然而,隔天的「謝謝」可是讓彼此感情更深刻、更長久的好機會。

兩人可以一起回想那段歡樂的時刻,也可以說是為了興起「再一起去吃飯」的念頭的小小儀式。「謝謝」這句話說再多次都不嫌多,也不會有人覺得討厭的。
 
○受人招待的隔天,要好好地向人家道謝。
○寫信也好,打電話、寄電子郵件也可以,重要的是要持續下去。

不被對方影響
不管是第一次見面,還是見過數次面,有些人的態度始終很差。
冷淡,嚴厲,過於客套,傲慢。至少顯然不是好意的態度。
雖然不知道對方是真的有惡意,還是不自覺的反應,但不好對付是事實。

我一直覺得溝通的目的是用來傳達愛情,希望自己能用全身來表現「很高興見到你」的喜悅,即便如此,遇到前述的那些人,有時候我還是差點會動氣。

像這種情況有兩條路。你可以表現出和對方同樣的態度,或者,你可以堅持自己基本的待人態度。
兩種方法我都試過,第二種方法壓倒性地有用。即便對方感覺再差,也不要被對方影響,自己繼續表達心意。雖然做起來不容易,但這才是保護自己的方法。

因為如果你也被對方的惡劣態度給傳染,一段不舒服的人際關係就會開始。
如果自己做出和對方相同的惡劣舉止,對方也會更加惡行惡狀。兩人之間惡劣的感覺逐漸升溫,最後就連周圍的氣氛也被搞壞。在這種情況下,沒什麼人能夠覺得自在。

又,對方的「差勁態度」背後可能有各種原因。
他可能很累,或是剛好心情不好,或剛好遇到什麼不好的事,就算雙方很親近,每個人一定都有其他人所不知的苦衷。他也可能單純只是因為太忙而無力好好招呼你也說不定。

如果你反應過度,也擺出「這算什麼」的態度,反應也未免太直線思考了。
「他可能是討厭我吧。我做了什麼惹到他嗎?」去想這種事,也沒什麼意義。
就算對方以討厭的態度面對自己,但傳達愛情並不是要你討好、奉承對方。不流於情緒化,平淡的,以平常心對待他。光是這麼做就是一種愛情表現,能夠安撫對方激動的心。

如果對方真的懷抱著惡意或怒氣想攻擊你,那總有一天你會以某種形式得知,不必「當下立刻」反應也沒關係。不,反倒是當對方情緒激動,你不去理會也是一種處理方式。

世界上不是只有好人,也不總都是惡人。
你也會有「總覺得心煩意亂的日子」吧。像這種日子,別人不當一回事,以平常的方式對待你,對你最輕鬆,而這對對方也是一樣的。

○就算對方態度惡劣,也以平常心接待吧。
○不流於情緒化,以平和的態度對待他,便能安撫對方激動的心。 

守護家人
我一直希望當個可以一個人活下去的人。我認為成人的最低條件便是承受孤獨。
所以不管是在生活圈或職場,我並不會想要增加朋友。我覺得朋友應該是因為某件特別的事牽線而偶然結識的。我很少會有擴展人脈,想把所有認識的人都變成朋友的念頭。

即便如此,偶爾還是會遇到得「打入朋友的朋友之間」的情況。
例如,和朋友的朋友的聚會。

和妻子的朋友或是和我的朋友,進行家族和家族的聚會。
以女兒為中心的聚會。親戚的聚會。

這種時候,我不會說「我討厭這種場合,我不想去」之類的話。
做為社交生活的一環,我不會不樂意參加,也會盡可能讓自己玩得開心。但我不會勉強自己融入大家,也不會試圖加深和其他人的關係,而是以「如果能認識好玩的人,這也不錯」的心態,保持平常心。

我覺得在這種集會最重要的是身為「接點」的那個人必須擔任「關照大家的角色」。譬如說,當我朋友一家和我的家人聚在一起,對家人而言,與那些人的接點就是我。去關心家人有沒有不好的感受,是否覺得不自在,有沒有在勉強自己,便是身為接點的我的任務。

「他們是我的朋友,你們一定要好好跟對方相處噢,」我覺得這種心態未免也太蠻橫了。
客人雖然也很重要,但你得優先保護的應該是自己的家人。這是務必要堅守的原則。

同樣的意思,自己的雙親與妻子的接點是我,妻子的雙親與我的接點是妻子。雙方來往的時候,需要視為最優先的應該是自己的家庭──自己打造的家庭。

我和妻子都很留心一件事,那就是絕不一個人回老家。
要回老家的時候一定是夫婦同行。女兒偶爾不會跟我們一起去,但「夫婦一起」這個原則絕不會打破。

我不會一個人回老家吃母親做的菜。
妻子不會一個人回老家向娘家發牢騷。
「啊啊,好久沒吃到這麼好吃的東西了,還是老媽做的菜最棒。」
「還是回娘家最輕鬆了,心情好平靜。」
會對自己的父母卸下心防,說出這種話的人或許不少。可是我覺得一旦你離開家,獨立了,就算撕破了嘴也絕不能說出這種話。因為這等於是不把自己的家放在眼裡的行為,是以扭曲的方式逗父母開心。

我決定回老家時一定要兩人同行,也是為了不犯下這種錯誤。
話說回來,這個做法其實並不是我的獨創,我的父母一直都是這麼做的。不管要回哪一方的老家,一定是夫婦同行。我沒有問父母這麼做的理由,但自然地承襲了雙親的習慣。

現在我打電話回老家說:「過陣子回去玩」,母親還是照樣會說:「要兩個人一起回來噢。」
將來女兒結婚了,我也打算對她說:「絕對不可以一個人回家。要到家裡來的時候,就兩個人一起。」

成為接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不小心就容易過於投入自己的角色,結果常常會冷落了親近的人。
不管是什麼場合,都絕不能犧牲親近的人和家人。好好守護自己的家人,我認為不管對男性、對女性這都是必要的事。

○絕不能犧牲自己親近的人和家人,請銘記在心。
○好好守護自己的家人,不管對男性、對女性這都是必要的事。


默默守護
愈是喜歡對方,就愈想干涉對方的事。
懷抱的感情愈深,就愈想為對方做點什麼。

「我很珍惜地看待你。」
傳達這份心意是很重要的事。待在對方身邊,實際幫上對方,是人際關係裡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然而千萬不可以忘了,這只是以自己的心情為優先的一種愛情表現。
「想為你做點事,」也就是決定「去做」自己想像中「這麼做比較好」的事。但是對方真的希望你做的事,就算雙方關係再親密,你也無法百分之百知悉。

有時候,默默守護對方就好。
我覺得這或許也是一種深刻的愛情表現。
稍微保持一點距離,不插嘴,也不出手干預,但是真心地守護對方。

你能為對方做的事,就是不管對方出了什麼事,都當他的朋友,當他的家人,當他的戀人,就只是這樣。
光是做到這一點,在某些時刻和場合,可說是一種最極致的愛情表現。
我自己最感激的一點,就是我的合作對象和我的妻子總是默默地守護我。

「讓你擔心了很對不起,可是我現在沒辦法好好說明,我的心神都放在其他事情上,沒辦法顧及你。」
在我沒有餘力顧及他們的時候,他們也不會干預我,這不知為我帶來多大的安慰。
但是不干預,不代表是丟下對方不管,也並非不關心。正因為有人用心地靜靜守護自己,我覺得自己才能堅持下去。

那種感情或許和親情很相似。隨著感情加深,雙親信任自己的孩子,能夠不作聲地靜靜守護。
對自己的孩子自不用說,我希望也能對自己身邊重要的人們,懷抱著靜靜守望的愛情。我總是這麼期許自己。

Labor and to wait.
我在《嶄新的理所當然》一書也曾提過這句話,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諺語,意思是「播種,然後等待」。
人際關係也是一種播種等待的行為。

要加深與人的羈絆很花時間。無論如何都需要等待的時間。
「根長出來了嗎?芽發了嗎?」,才撒下種子就翻開土來看,那只會毀了植物。
等到總算發芽,要開始照顧那小小的綠意,但不管再有愛,如果水澆得太多,植物就會腐爛;如果不去照顧,置之不理,又會枯死。 

要學會要澆多少水才是適度的水量。
要懂得播種的時機,澆水的時機。
更重要的是,要知道等待的時間的重要性。
與人交往,就像每天在照顧小小的種子。
我只能說,沒有著急的必要。
因為你是森林裡的一棵樹,是一顆受到許多人的愛情灌溉而慢慢茁壯的小小種子。


○有時默默地守護對方,也是一種深刻的愛情表現。
○Labor and to wait. 人際關係也是一種需要播種等待的行為。



博客來好書介紹: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19040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師尊說:[其實散唸也可以,只要你八百萬遍持足就可以了。當你的心想到別的地方去了時,你可以補唸,這是方便眾生。............]




師尊說:[其實散唸也可以,只要你八百萬遍持足就可以了。當你的心想到別的地方去了時,你可以補唸,這是方便眾生。............]





關於持誦八百萬遍上師心咒





*** 「一心」成就 任何佛國均可去 聖尊蓮生活佛200639日板橋同修會佛法釋疑開示 同門問:經行時要結手印,眼睛要不要半閉? 師尊答:眼睛閉上會跌倒,(師尊笑)(眾笑)會去撞壁。(台語)你在走路的時候,數步子、唸佛號,就可以了,眼睛還是張開著,手也不一定要結手印。





問:在真佛報上,師尊講說去百貨公司經行,這樣不會分心嗎? 師尊答:我逛百貨公司的時候,半小時,其實心不在百貨,心在腳的運動,就是走路唸佛,一直在唸,就是經行。所以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是在持咒、在唸佛,那腳步呢,是在運動。





問:持八百萬遍上師心咒,一定都要很專心才可以嗎? 師尊答:持咒滿八百萬遍,那是在鼓勵大家能多持咒,因為密教有所謂的「持明成就」,跟淨土宗一樣,以持阿彌陀佛四字的佛號,一心持到底,所以我們在持咒的時候,最好是一心。你如果能一心持咒八百萬遍,那就保證能夠往生。但事實上我們持咒的時候,不一定能夠一心,有時候你的思想會突然想到別的地方去了,這個叫做散唸,其實散唸也可以,只要你八百萬遍持足就可以了。當你的心想到別的地方去了時,你可以補唸,這是方便眾生。....................................................................................................................................................





*** 鄧振豐一年內持滿師尊心咒八百萬遍 蓮生活佛文集206册《超級大法力》之〈虛空中現身〉 我有一位弟子「鄧振豐」,他寫道: 皈依真佛宗的弟子都知道,持滿「蓮花童子」心咒八百萬遍,保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摩訶雙蓮池」。 這八百萬遍對我來說,確實是個好遙遠的數字,但我做到了,甚至超越了它。當我在 ○○五年八月八日下定決心,一年內持滿八百萬遍「蓮花童子」心咒時,我便每天精進的持咒。





同年的 十一月二十二日 ,星期二,當天中午十一點三十分至十二點,是我人生中最大最深的一次大震撼! 那是上班時間。我走到騎樓。口中持咒。 無意識的抬頭看看四周的景物,及看無盡的天空。雖如此,但,我口中仍然持咒。 我這遠眺天邊,是我的習慣,無邊際的天空,令我心際寬廣。





在無意間,在剎那剎那之間,我竟然看見了我所皈依的師尊,蓮生活佛盧勝彥,在天際上現身。 師尊的臉露微笑,笑容可親,沒戴法帽,輪廓分明。 師尊現半身相,是真實的! 我自覺,虛空現身,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是錯覺,是持咒產生的錯覺吧!但,再看,仍在。 這是非常真實的。





我想到,這就是相應,真的相應了! 盧師尊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鄧振豐」是真實看見:「你憶念我,我必現身!」...................................................................................................................................





*** 當小鐵片碰到大磁鐵時 ──陳仁和師兄「持明成就」的真實感應 /真佛報記者 曉曉





200831日,聖尊蓮生活佛在西雅圖雷藏寺「蓮華生大士本尊法」周末同修後的開示中指出:「……我有一位弟子叫陳仁和,他是台灣南投人,是一位務農,家裡是種田的。蓮寧上師知道的,他什麼法也沒有修,他只聽師尊講,唸八百萬遍的心咒,就可以到摩訶雙蓮池。這位師兄就依照我的話,唸了八百萬遍的上師心咒。陳仁和師兄唸完八百萬遍的上師心咒以後,當天晚上他就到了摩訶雙蓮池。他說他還在蓮池的八功德水裡沐浴跟游泳,他全身的所有累世的業障全部洗得乾乾淨淨。他還講他看到各色各樣的大蓮花童子,數不清的、數不盡的小蓮花童子。」「陳仁和師兄他這一種成就叫做『持明成就』,有恆心地做,你就能夠成就的。師尊也是很有恆心地做。持咒很重要,我們平時就是多持咒,少聊天,少造口業。……........................................................................................................................................





***200621日師尊於香華堂為弟子釋疑 問:[師尊,八百萬遍上師心咒,如果說這輩子唸不完怎麼辦? ] 師尊:[八百萬遍心咒,你不要去算幾遍,你一直唸就好,你不要算說幾遍,不管,你每天唸唸唸唸唸,不要算幾遍,你就沒有那個障礙,對不對?!每天唸,走路也唸,我什麼時候都唸的,像我做伏立挺身啊!「一、二、三、四、五、六、阿彌陀佛」,就十遍,我不管我唸幾遍,我是經常這樣子唸的。].................................................................................................................................................





*** ‎950217日,蓮生活佛蒞臨福佑雷藏寺開示 摘取其中一段关于持八百萬遍心咒的開示 (蓮真講師:「各位同門,今天我們師尊非常的慈悲,那麼要給各位來發問,各位對你們修行上的問題啊,現在都可以藉這千載難逢的機會,你一輩子可能都碰不到的機會跟我們尊貴的根本上師為大家開示,現在請發問。」





同門:「師尊在咒的魔力有講,只要持八百萬遍心咒,就可以往生清淨的佛國,裡面只講了八百萬次,但持咒的時候難免這個品質不是不一定很好,那這個品質是不是要達到了某一個程度才可以,請師尊開示。」





師尊:「喔,是這樣子的,持咒有所謂的好像是說,好多種念咒的方法,有觀像念佛,好像是說看著像,觀想這個本尊的像那你再念咒;那麼也有持明,持明念咒就是單單持祂的咒而已,什麼都不想;也有所謂的這個無相,無相就是什麼都不觀想、不結印,那麼就一直在持咒;也有所謂的金剛念,金剛念就是舌頭在動不出聲;也有出聲念,也有心念,在心裡面轉,也有觀想咒字在旋轉,一個咒一個字一個咒一個字一個咒一個字這樣子旋轉,念法有很多種,還有所謂的散念,散念就是說你走路在念、坐車在念、開車也在念,這個叫散念。





不管怎麼念,沒有什麼咒的品質好不好,這是你自己想出來的,品質好不好,對不對,通通可以!(眾鼓掌)你散念也可以,就是你一路走路,一路看風景一路念也可以,開車也可以,都算,全部都算(同門:就八百萬遍就可以?)對!(眾鼓掌)這是持明成就,持明成就,『持』就是持這個咒一直到祂顯現了這個淨光,那就成就了!那麼八百萬呢,是一個數,有些人不用八百萬,他就看見淨光,不過沒有看見淨光還是有淨光,還是有淨光!」......................................................................................................................................................





***法王蓮生活佛200831日西雅圖雷藏寺週六同修會後開示 摘取其中一段关于《陳仁和持滿800萬遍上師心咒見證摩訶雙蓮池》 的开示





談到度眾生,要讓眾生產生堅固的信心很困難。因為有的眾生當初求法時是帶著希望,當希望實現時,他就產生信心。但人的希望不只是只有一個,他甚至有一百個希望,有很多很多的希望;當其中有一個希望你不能應了他的時候,他就會退失道心,所以,度眾生很困難。馬爾巴上師也是,有很多的弟子來到祂那裡學法,結果又離開祂那裡。祂受的譭謗很多。





這裡講一個讓大家有一點希望的,師尊以前不是講過要帶同門去摩訶雙蓮池?去過摩訶雙蓮池的舉手一下。沒有!這個很失望。我問大家,你們唸上師心咒,有唸八百萬遍以上的同門請舉手。八百萬遍!(蓮媖法師舉手)你唸了八百萬遍也下了拔牙地獄啊?!(師尊笑)你連摩訶雙蓮池都沒有去過啊?唉,真的是很丟臉,是師尊丟臉,不是她丟臉。蓮媖法師講,她唸了八百萬遍的上師心咒,但是迴向給別人,那難怪她沒有去。





有一位弟子叫陳仁和,他是台灣南投人,是一位務農,家裡是種田的。他什麼法也沒有修,他只聽師尊講,唸八百萬遍的心咒,就可以到摩訶雙蓮池。這位師兄就依照我的話,唸了八百萬遍的上師心咒。陳仁和師兄唸完八百萬遍的上師心咒以後,當天晚上他就到了摩訶雙蓮池。他說他還在蓮池的八功德水裡沐浴跟游泳,他全身的所有累世的業障全部洗得乾乾淨淨。他還講他看到各色各樣的大蓮花童子,數不清的、數不盡的小蓮花童子。





所以我跟大家講,唸滿八百萬遍的上師心咒,你就等著上摩訶雙蓮池。陳仁和他上去了,看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摩訶雙蓮池,然後他又下來跟我們作見證。不只是這樣哦,師尊還傳他「一合相」法。金剛經裡面不是講「一合相」嗎,這裡誰知道「一合相」?佛陀有講過,整個宇宙全部是微塵所成,是很小、很微細的灰塵所聚集在一起的,就叫做宇宙,這就是「一合相」。我們人的身體就是很小很小的細胞,細胞裡面還有很小很小的鹼基,組成整個基因,這些東西所集合起來的,我們人是「一合相」。宇宙是「一合相」。還有很多的「一合相」:輪迴跟涅槃是「一合相」,有跟空是「一合相」,快樂跟空是「一合相」,生起次第跟圓滿次第是「一合相」。如果你能夠明白「一合相」,就是開悟。我跟陳仁和師兄就講「一合相」,讓他能夠開悟。這是很難得的,陳仁和師兄他這一種成就叫做「持明成就」,有恆心地做,你就能夠成就的。師尊也是很有恆心地做。持咒很重要,我們平時就是多持咒,少聊天少造口業。





.........................................................................................................................................................





*** 是被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好?還是靠自己的能力一禪、二禪、三禪上去好?





(很喜歡師尊為泰國密行堂的師兄的解答開示,特別記下來,溫故知新。)





弟子問:請問師尊,我們往生到摩訶雙蓮池,是接引好?或是自己修一禪、二禪、三禪、色界、無色界。這二種比較,哪一種比較好?





師尊答:這個往生有自力跟他力,自己的力量跟他人的力量。你說修內火,然後進入三昧地,然後自己出神、出幻身,你直接就到佛國,你自己變成佛,那個是你自己本身修行功力的力量,這個才是第一名。(眾鼓掌)那如果是我坐在這裡等著別人來帶,那是第二名。





弟子問:要自己去比較困難辛苦,接引往生的境地比較快、比較輕鬆;要修到一禪、二禪、三禪,自己去的功力不夠,成佛不夠,要色界天、無色界天,到摩訶雙蓮池的境地。接引就是帶業往生,帶業往生好或是自己修二禪、三禪、色界、無色界,這二種是哪一種比較好?





師尊答:這種是比較輕鬆啦!阿彌陀佛來帶你,這樣最輕鬆,輕鬆也可以到佛國,你如果是想說,要有志氣,有志氣一點,跟它拼了,自己成佛,我不要他人來接,你就跟他拼拼看。





弟子問:因為色界和無色界還是在三界之內,可是接引成佛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啊!是被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好?還是靠自己的能力一禪、二禪、三禪上去好?





師尊答:這個按照佛教講起來,有些是主張由阿彌陀佛來接引比較穩當,自己修有時候修不到會掉下來,(眾笑)都可以啦!都一樣啦!但是怕功夫不夠修不到,那時候你再喊祂來救你。(師尊笑)





弟子問:修密法真的很難、很辛苦,所以要先把接引往生做好啊!





師尊答:佛教有所謂「易行道」,「易行道」就是請本尊來接你;有所謂「難行道」,「難行道」就是比較困難。像你剛剛所講,一個次第、一個次第修,修到自己到最後變成佛,那就是「難行道」。這樣知道了嗎?(弟子答:知道)(眾鼓掌)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勾勾曼陀羅~請練習,好嗎?:明就仁波切「開心禪」引導




讓你的心,自然放鬆
不需要特別做什麼
只要放鬆
禪修,沒你想的那麼難
禪修,其實很簡單
當你走路時,可以禪修
當你發呆時,可以禪修
當你無聊時,可以禪修
當你睡覺時,也可以禪修!


 


保持平衡就是最好的狀態
不太緊,也不太鬆,這就是平衡。


保持平衡是很重要的,對禪修好、對修持好、對日常生活好,對一切都好!什麼是平衡呢?不太緊,也不太鬆,這就是平衡。


不太緊

什麼是太緊呢?這裡我要用禪修舉例,如果你想:「我現在在這裡要禪修了。這是閉關呢,很特別的,有三天喔!等著瞧!我要很完美地禪修!要放鬆!要專心!(仁波切示範很緊的禪修表情)要放空!我的心一定要變空!不可以有任何的念頭!要專注!喔,又有一個念頭來了!不好!你走啦,我不喜歡你!(仁波切再示範一個很緊張的禪修表情)」然後就睡著了!


這時會有三個問題:第一個,也許你就睡著了;第二個,會變得笨笨的;第三個,想得更多了。念頭變得更多,煩惱就變得更多,沒有辦法停止,會一直在那裡講著、嘰哩呱啦……。這樣你就無法有好的禪修。為什麼呢?因為你太緊了!


不太鬆

什麼是太鬆了呢?「我也不知道自己在這裡幹嘛?有人跟我說要來這裡。為了那個人,所以才來的。其實我也不想來這裡,這麼無聊的地方,到哪都要安靜。我在這幹嘛啊!什麼時候上課會結束呢?肚子餓了!我想吃臭豆腐!想去喝咖啡!珍珠奶茶!但是這裡什麼都沒有!甚至人家都不能笑呢!」像這樣就是太鬆了!因為你沒有做任何的努力,也沒有任何興趣,所以也不會有結果。


也許你有一點點興趣,但可能有一點兒問題─腰痛、時間太長了……。一開始禪修了五分鐘,覺得五分鐘像一小時,你會想:「來這裡不是一個很好的決定。」當然,你要做什麼事,總會有些問題或困難,沒有任何事是不經任何問題或困難,就可以得到好的結果的,每件事都會有一點問題。如果你想「能夠這麼躺下、睡著,然後就富有的話,那不是很好嗎?」或覺得「來這裡什麼都不用做,就能夠完成整個證悟之道,得到佛果、成就佛道,那應該是很容易的。」但這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因緣條件,就不會有結果,這就是一切現象的規則。


喝水的方法

「果」一定要從因跟緣而產生的。一開始就想要有結果,當然是困難的,所以要努力,盡你所能,運用你的知識、你的智慧、你的能力、你的力量,盡可能地去做,但不要對這個果太過緊繃!也許成功,也許沒有,但事實上,會自然地成功的!至於禪修呢,只要你試著去做的話,那麼它在未來就會自然地成功。


我用喝水來舉個例子。現在有杯水在這裡,我的目標就是要喝這杯水,但要怎麼達到這個目標呢?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我一定要喝這杯水,沒有喝到的話就非常糟!我一定!」然後緊繃你的手說:「我要喝這杯水!」(仁波切做出全身緊繃狀)因為你緊繃了你的手,所以很難把手伸直拿到水喝,就更努力,也許手努力到一半你就累了說:「水,你來吧!」然後又再試,也許這次你能摸到杯子了,還把水濺出來了,或是可以拿到嘴邊,但緊繃的狀態很難拿到水喝。這是第一種方法。


喝水的第二種方法:「天啊!我要喝那杯水。什麼時間喝好呢?也許明天吧!現在我要喝了(仁波切做出打哈欠狀),還是明天吧!」到了第二天又想:「再明天吧!」到了下個禮拜還是沒辦法喝到水,又變成下個月,下個月再變成明年。誰知道?明年也許又會變成下一世、下一輩子。這是第二種方法。


喝水的第三種方法:你放鬆你的手,去拿這個杯子,然後靠近你的嘴巴,喝了水,再把它放回去。這是第三種。


你喜歡哪一種方法?相信各位都很聰明會選第三種方法。為什麼呢?因為這有平衡──不太緊,也不太鬆。不太緊是你沒有很緊繃你的手,就不會有多餘的問題;不太鬆,就是你不是完全不努力,而是放鬆你的手,拿起杯子。不光只是在喝水上,你可以運用這個方法,在你的生活中:禪修上、做生意時、人際關係,或者是工作、開車……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用的。

放輕鬆,盡你所能

如果你用很緊的心去開車:「現在幾點了?前面那個車不好,我要超過那台車……。」這反而容易車禍,或者被照相。你被照相,就得要去繳罰款;或者你會開錯路,沒有看到路標,不該停的時候你停了,不該轉彎的時候轉彎了,你就走丟了。對不對?所以,你應該是很放鬆地去開著車,但也不能太放鬆,那也會有很多的問題。


保持平衡是很重要的!這樣你反而能做更多、更成功,你也會變得更有力量,能夠更快地達到你的目標。


我們之所以會太緊的原因,是執著那個禪修的結果。但在這裡還有一個會讓我們變得太緊的原因,就是現在太擔心你的股票了:「我的股票現在怎麼樣了?」或「我的工作怎麼樣了?」或太擔心你的朋友、家庭。你已經來到這裡,而且已經決定要來這裡,太過擔心就沒有用了,因為你在這裡什麼都不能做。太多的擔心會製造多餘的問題,會讓你的心變得緊,沒有辦法看到真正的情況,你的心變得很敏感,就好像嬰兒的心一樣,看著一個小小的問題,都覺得是很大的,反而沒有辦法看到真正大的問題。


比如說你的人生發生了一些問題:家庭的、工作的、生意上的問題時,不要太過地擔心,只是擔心的話,反而是有了雙重的問題!但我並沒有說不去找解決的方法,要試著去找解決的方法,盡你的所能,但是帶著放鬆的心,不用去擔心或者是緊繃你的心。如果這個擔心又一再回來了,那你要怎麼去處理它呢?有一些另外的禪修的方法,我會再教各位。


保持平衡的方法

先教各位非常有力量的一些小小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你要問自己兩個問題──「這個問題有任何解決的方法嗎?」「我知道這個解決方法嗎?」


1.這個問題有任何解決的方法嗎?

你可以自己想答案。如果你的第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有任何解決的方法嗎?──是有解決的方法,那你就不用擔心。為什麼?因為你知道解決方法啊!既然有解決方法,為什麼要沮喪難過呢?為什麼你還要那麼擔心呢?這個問題會解決,沒有問題的!


2.我知道這個解決方法嗎?

如果第二個問題──我知道這個解決方法嗎?──答案是你沒有解決的方法,你也不知道解決的方法,或是也許有解決方法,但是你不知道,於是擔心也沒有用了!為什麼呢?因為它要發生就會發生了,你也做不了什麼。沒有解決方法,而只是去擔心,不會讓事情變得更好。


再舉個例子,如果你的股票下跌了,你可能會擔心、哭了,然後拔自己頭髮,或者是捶自己的胸口,做這些如果能有助你的股票回升一塊錢的話,那很好,你就可以盡量去哭,然後更去擔心。但事實上,即便是一塊錢,這樣做也沒有任何的進展,反而會製造更多餘的問題,對你的身體、心靈,還有生活都不好。所以,應該是去接受,但也要盡你所能,去找到解決的方法,不要放棄,也不要對那個結果太緊。這就是找到平衡的部分。

牛禪修的故事
我跟各位講一個「牛禪修」的故事,是很有用的,幫助各位更清楚這個教法。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牧牛人,他每天都去放牛,從年輕的時候就一直放牛,到了六十幾歲,他大部分的時間都跟牛在一起。他喜歡牛,而且特別喜歡牛角。


當他六十幾歲的時候,有一天就覺得:「哇……這實在是一個無聊的工作!」因為每一天都做著同樣的事,就是餵牛,把牛放到田野去。那時候並沒有一個牧牛場的特別區域,每天要到各個地方去放牛。他就想說:「喔!這真是輪迴啊!循環著!每一天都是重複著同樣的工作。」他想:「現在我想要出離輪迴了!」為了這一個目的,他要去找老師。


他放下了工作到山上去找老師。在山上有一個山洞,山洞裡面坐著一位印度的大成就者、修行人,這位修行人頭頂上綁著髮髻,耳朵帶著兩個耳環,還有很大的眼睛看著前面的虛空。他就生起了虔誠的心,請這位禪修者教他禪修。這個老師說可以,就教了他無所緣的禪修。


山上有很多的山洞,牧牛人找到了一個山洞,在裡面練習無所緣的禪修。但是,他沒有辦法修,因為他一直在想那些牛,很多很多的牛。他試著要停止去想到那些牛,可是牛就變得更清楚了,而且還變得越來越多。他想:「不想牛!不要想牛!我要放鬆!要這麼自然安住在本然。」但「哞──」他卻想到了牛叫聲。他想:「不要想牛!」,但是又「哞──」了起來。


他想說:「哎啊!我可能跟禪修一點緣分都沒有了!」他開始哭,然後回去找老師。他對老師說:「我想我跟禪修一點因緣都沒有。」牧牛人邊哭邊說。老師就問他:「發生什麼事了呢?」他說:「唉!那些牛根本不讓我禪修!我已經盡量不去想牛了,牛卻變得更清楚、更多!當我一開始要去禪修,我就已經開始想到牛了,我該怎麼辦呢?」


老師說:「沒關係,沒關係,那我就教你『牛禪修』。」牧牛人聽了很驚訝,就回答:「喔?謝謝!」


於是老師就教他,當你回到山洞時,就專注在那些牛上面。要想:這是牛,牠們現在待在牛棚,我在給牠們餵草,牠們正在吃著呢!要一直看著牠們吃完早餐了,把牠們送到田野去,讓牠們在田野上到處走著,有些牛在田野上吃著草,享受好幾個小時的午餐。接著,太陽要下山了,我要把牠們都趕回牛棚。


牧牛人聽了很高興,回到山洞裡去開始禪修,想著牛,想著老師教的種種……,於是,他的心就變得更沉靜、更清楚、更有彈性了,這顆瘋猴子的心,就變得有點放鬆了。


所謂的有彈性是說,平時我們的心,它沒有自主、自由,我們沒有辦法控制我們的心。但在這裡的彈性,表示你能控制它了,你不想要有瞋心時,就不會生氣。平時,即便我們不想要有這個瞋恨心,但這個瞋恨、生氣,自然會來。


牧牛人很高興,他又回到老師那裡說:「這個牛禪修實在是太棒了,有沒有第二級的牛禪修呢?」老師說:「是有第二級的牛禪修。」牧牛人問:「那什麼是第二級的牛禪修呢?」老師說:「你要想,自己就是隻牛。」


牧牛人又很開心地回到自己的山洞裡。他想:「我是隻牛,我有四條腿,還有一個很長的嘴。有時候,還『哞哞──』地叫。」牧羊人坐在那裡想,他很開心,他的心變得更寧靜了,心也變得非常的清晰。平時,我們都有很多的呆滯跟起起伏伏的,現在就沒有起伏了。


牧牛人又跑去找老師說:「這個禪修太棒了,那有沒有第三級的禪修呢?」老師說:「有。第三級的牛禪修,就是只想著那個牛角。」他回到山洞裡就想著:「我有兩支牛角。」然後專注在那個牛角上。


有一天,他想要出去上廁所。當然,外面是沒有廁所的,整座山都是他的廁所,當他站起來的時候,有些東西碰到了山洞的洞頂。他想:「怎麼回事呢?」原來──他長出了兩支牛角,很大的牛角。他非常驚訝和害怕,趕快跑去找老師。


牧牛人對老師說:「你教我牛禪修,你看,現在我牛角都長出來了!變得很醜像鬼一樣,我現在怎麼見人呢?如果我到城裡去,人家肯定要把我殺了!現在我該怎麼辦呢?」老師就大笑:「哈哈!現在我就教你第四級的牛禪修,第四級的牛禪修就是─你回去想,我不是一隻牛,我也沒有牛角!」


牧牛人又回到山洞,開始想:「我不是一隻牛,我也沒有牛角!」有一天,他又要出洞了。這回,什麼事也沒發生。他摸摸頭,頭上沒有牛角,這個牛角消失了。他非常地高興,但也很驚訝再回去找老師問說:「為什麼我的牛角沒有了呢?為什麼我想牛角時,牛角就長出來;沒有想牛角時,牛角就沒有了呢?」


老師回答他:「牛角是來自於你的心,它不是真的。因為在第一級和第二級的牛禪修時,你已經成為你心的主人,你完成了止的禪修。止的禪修它的結果就是,你的心能夠自由,你成為你的心的主人。到了第三級的禪修時,你真的看到了牛角,這就是禪修的力量!然而,那個牛角也不是真的,當你想那裡沒有牛角的時候,也就真的沒有牛角了」


老師又跟他講,不光只是牛角,一切的現象都是這樣。一切都是空性的,那都是來自你的心。在那一刻,牧牛人就認識了空性,他這時也明白了,並且達到了觀的禪修。


這就是止跟觀的禪修。


從第一級到第四級,牧羊人完成了止的禪修。最後透過老師的指引,他明白了空性,明白牛角是空性,明白一切的現象都是空性,於是他完成了觀的禪修,我們也可以說,這就是第五級的禪修。最後,牧牛人也成為一位大成就者,他是透過牛禪修而成就的。


也許,你們可以作車禪修,或者摩托車禪修,也許以後還會有摩托車大成就者出現,或者是電話成就者、手機大成就者。


我們去思考或計畫一件事時,是不是有正念?還是丟失了呢?這是取決於你的。如果你是平常去想到牛的話,那不是禪修;如果是你用正念而去想到了牛,那就是禪修。有禪修跟沒有禪修,其實都是想到牛的,但一個是有著正念,一個是沒有正念。

博客來好書介紹: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18373

勾勾曼陀羅~美,靈魂的禮物




原文作者:Piero
Ferrucci

  美,是最強大的心靈力!
  價值、意義和美感,是心靈的最佳保養品。每日服用,靈魂快樂又健康!




  達爾文說,美感是物競天擇的一個決定性因素。許多研究證實了這個說法:從小接受美學教育的孩子,較有自信、人際關係較好、遇到逆境比較樂觀;醫院加入美感元素(藝術和大自然)後,病患康復更快、藥物使用則降低;而原本彼此抱怨、憤怒暴躁的怨偶,只要感受到美,對立的態度立刻柔軟下來,撤除防衛,願意溝通傾聽。




  每個人的靈魂都喜歡美的事物,欣賞美是人的天生本能,也是人性的基本需求。美是生命的強心劑,帶給我們希望,使我們熱愛世界;遠離美,靈魂會生病,死氣沉沉。愈常接受美的洗禮,活得就愈快樂、充滿活力。




  《美,靈魂的禮物》全書洋溢美感能量,從生活的各種面向切入,完整介紹美學力的神奇作用:美可以提升生活品質和自我認同感;美可以療癒我們的傷痛,促進身心健康;美不只存在於外表,內在美更是人際關係的重要關鍵,可以促動深刻的靈魂交流;美感不僅喚起我們的情感,也會打開心靈視野,幫助我們以不同角度思考,做出更開明豁達的決定;美讓我們珍惜大自然和環境,看透戰爭和仇恨的荒謬,以和諧之心,尊重我們所棲居的美麗地球。




  侵略、剝削、破壞、仇恨是無法與美並存的。美讓我們活出更好的自己,再度敞開心扉,以孩子般的純真眼光,擁抱健康、良善、和諧與幸福。美,讓生命飽滿,帶來真誠的救贖。


  美是基本需求




  有人可能會說,美是多餘的奢侈品,沒什麼實用價值,少了它,日子多少還是可以如往常般過下去。我倒不這麼認為,以上述那位女子為例,我們會發現體驗到美之後,她彷彿脫胎換骨,性情也大為改變,感情生活更熱烈,內心世界更豐富,感受更敏銳,與人相處更自在,自我認同更強烈,自尊心更穩固,做決策時更有自信,更有能力過好每一天,對於人的存在也有更深刻的體悟。




  這是檢視審美體驗的第一要點。美並非像遙遠的衛星,反倒有如太陽,為生活每一面賦予光熱與活力。我經常帶領以美為主題的工作坊,學員們往往會在活動結束後告訴我,他們原以為美是一種偶發的特定經驗,好比欣賞一幅畫或聆聽一段音樂,但是聽了我的演講之後,他們了解美是人生的要素,它牽動著生活的每個面向,直抵人的本質核心。




  美的益處




  多年來我常以美為題開課,也在心理治療中談論它。我訪談過很多人,請他們說說美的事物帶來的影響。在這過程,我拋開所有理論概念,盡可能以開闊的態度來看待每一種體驗,聆聽它的教誨,從不用它來印證某個觀點,直到了解透徹之後才下結論。




  此外,當進行這些訪談,以及整個研究過程時,我秉持著一個基本原則:美沒有固定標準。我並沒有事先預設什麼是美,什麼不是美,只要有人覺得哪樣東西是美的,我都毫無保留全盤接受。在這一行,你不能否定別人的經驗,你的出發點是要去理解別人的經驗。




  隨著研究的進行,我愈來愈明白,美對於人的性情,以及由此延伸,所有意想不到,甚而看似毫不相干的部分,有多麼不可思議的影響。「我忘了我所害怕的一切」、「我懂了好多事」、「我看見幸福」、「我感到放鬆又很充實」、「能活著我很感恩」。




  這其中,人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在這個數位化的年代,一個情緒喧騰、壓力重重、刺激過量的年代;一個充斥虛妄的欲望、私密外曝、步伐狂亂、媒體轟炸的年代;社會不時侵襲、糾纏、誘惑或麻痹我們的年代,我們的真實感受何在?冒著迷失自己的危險,置身於一大堆不屬於我們的情緒裡。或者更糟,受困於內心一股無名的巨大空虛之中,說不定還根本渾然未覺。與美邂逅,輕易地把我們帶回情感自然流露的純真狀態。




  讓我訝異的是,進行這項研究時,從沒有人問,我所謂的「美」是什麼意思。他們一聽就懂,好似我問的是何謂「藍」或何謂「甜」一樣。不過,他們和美的關係則是另一回事。就某些人來說,這關係充實而直接;就另一些人來說,這關係較為曲折棘手,就像人和生活中其他基本現實面,如食物、性愛、金錢或死亡的關係一樣,這之中可能充滿魅惑、恐懼、尷尬、矛盾、壓抑。每個人對待美的方式都是獨一無二的,就某方面來說,它反映了我們的整體性格。




  我們也別遺漏另一個重點:美的經驗是多重面向的。當我們感受到美時,通常會覺得它是具同質性的單一事件,然而美的經驗實則由各式各樣獨立、有時是恰好同時出現的許多因素所促成。舉個例來說,我看見希臘神殿時,它的和諧與完美讓我深深折服與感動。而究竟是什麼,讓我有這般感受?是因為神殿的完美比例符合了「黃金比例」(Golden
Mean)這個古希臘認定美的標準?還是火紅的罌粟花和澄黃的金雀花、海的氣息、清爽的空氣,以及環繞神殿的迷人景致,也是我美感體驗的一部分?假使在十一月的清晨,看見這神殿從霧靄朦朧之中詭祕地露臉,說不定我會覺得這慢慢褪去神祕面紗的撩人風情,正是它美之所在。




  或者,說不定是我想起了希臘神話的緣故,置身在那神殿裡,總令人覺得神靈臨現其中;說不定是希臘羅馬古詩浮現在我腦中所致。也或許深深打動我的是古老石塊的粗礪質感,以及傾頹的廢墟予人的蒼涼迷魅;如果出現在我眼前的是全新的複製建築,我會完全無動於衷。最重要的是,我當時和心愛的人一起欣賞這神殿,所以這一刻格外深刻難忘;要是在我身旁的是一群粗魯的觀光客,他們大聲喧嘩,在圓柱上胡亂塗鴉,隨地丟垃圾,我還會感覺到美嗎?




  富裕的貧窮




  在這項研究裡,我所依循的是義大利精神科醫師,同時也是心理綜合學派之父阿沙鳩里(Roberto
Assagioli)的原創概念。阿沙鳩里率先在心理學領域強調美的重要性,他常問病患和學生最喜歡哪部電影,哪些書籍、繪畫和雕像影響他們最深?在他看來,美是生活裡不可少的要素。




  阿沙鳩里是這領域的先驅,他的觀點不僅意義深遠,而且非常切合當代人的處境。人類的歷史演變至今,在西方社會裡,我們的處境同時是希望無限卻又令人憂心。從某一方面來說,我們和全世界接軌,知識爆增,所有隔閡逐一崩塌,神奇的科技把虛幻的神話化為日常的現實;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卻一步步陷入貧窮的危機:我們像奴隸似的,為了生活瑣事奔波,陷在城市雍塞的車陣中動彈不得;如行屍走肉一般在虛華空洞的購物商城裡遊盪、消費;和逝去的戀情糾葛不清。




  我們因為陷溺在數不清的刺激裡,最後變得心思渙散,渾渾噩噩,而這正是富裕的貧窮:因為失去意義、價值與美感而吃苦受罪;這正是靈魂的貧乏:我們以為自己無所不能,然而細究起來,卻發現自己一無所有。




  在這個奇妙又驚人的年代裡,體制失去了約束力,再也幫不了我們;正義、自由和愛的價值變得抽象又飄渺,和其他成千上萬個誘人的允諾相比黯然失色。值此危急之秋,美就像救命的浮木,而且它就在身邊,就看我們有沒有慧眼得以識出。它超越任何教條,回應我們最深的需求,同時,美不假外物,即興自發,它引領我們回歸自身。




  我從訪談裡一而再發現,美不是一時興起的感受,而是不可或缺的需求,只是我們往往沒察覺到自己有這項需求,好比口渴,很多人明明口很渴,卻渾然未覺,然後因為水喝得不夠,身體極度缺水而開始坐立不安,但他們卻完全沒意識到自己口渴。人對美的需求也是如此。美的需求沒得到滿足,會引發抑鬱、心神不寧、深感徒勞、沒來由地有攻擊性等各種病徵。




  拒美於千里之外




  麻煩的是,美的需求不管再怎麼強烈,再怎麼重要,卻很容易被日常生活中那些盤踞在我們腦中的念頭,以及讓我們分神的事情給推開。在威爾斯(H.G.
Wells)的《牆中之門》(The Door in the
Wall),有個小孩發現了一扇神祕的門,他打開它,進入一座奇特的花園,那兒美妙有趣,他在裡頭待了好一陣子,快活無比。隔天他再次尋找這扇門,卻遍尋不著。日後這扇門曾經再度出現,但他不巧都有事在身,例如有一回是在開學日的上學途中。每次他都掙扎不已,最後總是選擇過門不入。這孩子慢慢長大,有時他會想起那美妙的花園。之後,他又有一次偶然發現那扇門,卻因為當時趕赴一場不能延遲的會面,而再次與它失之交臂。他騰不出空檔來領略美的事物,到頭來只能在死後再度進到那花園裡。




  同樣的,我們也總是來去匆忙,無暇分身,往往和美錯肩而過。這實在可悲,因為沒有美,我們雖生猶死,生活變得苦悶、艱辛、晦暗。沒有美,我們觸不著自己的感受,世界變得冷酷或平庸,其他人引不起我們的興致,人生失去亮麗色彩。我們日復一日拖著沉重的身心,得過且過,不知道這一生所為何來,生命有何意義?




  如果美是如此不可或缺,而且就在我們週遭,俯拾皆是,那麼我們為何總是視而不見?答案有幾個。




  首先,我們就如威爾斯故事裡的主人翁一樣,老是忙過頭,惦著很多事。美就在此,而我們的心思卻在別處,畢竟,我們從小不是就被教導要這樣嗎?我們被教導要專心上課,不可以看窗外望著鳥兒飛,也不能發呆作白日夢。我們時常,而且是太常把美和輕浮、不正經畫上等號。




  也或者是,美看起來沒什麼用處,而且不受拘束。螺絲起子、原子筆、飛彈、鈔票,全是有用的東西;詩篇、奏鳴曲、乾枯的葉片、蜻蜓,則顯然沒什麼用途。既然美沒有實用價值,何必為此徒勞,虛擲光陰?




  甚至,有些人覺得自己不值得享受美。生命賜予我們一項非凡的禮物,但我們卻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別人努力打拼而自己卻痛快享樂,似乎是很自私的事,於是美成了我們無福消受的奢華。




  又或者我們深信,要受過高等教育才懂得欣賞美,所以我們必須博學多聞,具有某些特殊才能、收集古董、變成為菁英或雅痞才行,但這也是誤解。雖說廣泛的閱讀和涉獵,有時確實有助於理解和欣賞美的事物,不過美其實不拘任何形式,任何人以任何方式都體驗得到。美是人人可以自由心證的。




  此外,有些人則對美望之卻步。他們本能地知道,要體驗美,必須卸下心防,敞開心胸,然而這也意味著,如此一來他們會變得脆弱,身陷險境。他們擔心招架不住,會因為暴露自己而受傷害,或者是從前不設防和受創的記憶,讓他們變得更加拘謹,所以因為太害怕,他們無法心悅臣服於美。




  更進一步的障礙和這類擔心很類似,卻更深層,那就是害怕自己會崩潰。這層恐懼在於,假若我們真的完全放開自己去體驗美,性情人格會就此改變;就像那則非洲故事說的,美以其強大威力顛覆一切,讓舊我死去,而我們擔心自己會承受不住。某方面來說,我們的憂慮不無道理,只是我們忘了非常重要的事情:必先置之死地,才能後生。




  醜陋




  然而,醜陋事物也同時大剌剌地入侵我們的生活。正如美的事物擁有療癒、激勵、啟發我們的力量一樣,任何形式的醜陋,對人的心靈也有無比的毀壞力。醜陋使我們消沉,侵害、顛覆我們的內在世界,使之混亂失序,它讓我們感到迷失、耗竭,讓我們變得虛弱、無能。醜陋把我們扯裂。




  希爾曼(James
Hillman)是少數心理學家,他強調美的重要,以及壓抑美的可悲。他曾經問醜陋讓人付出了什麼代價:「怠工、性執迷、輟學、暴飲暴食、專注力太短、製藥工業、蠱惑人揮霍以逃避現實的龐大消費產業、藥物依賴、運動暴力、用觀光包裝的殖民主義,這些事物讓我們付出了多少代價?我們是否也能從壓抑美的現象裡,找到社會、政治、經濟問題的重大根源?」




  美的力量經常不被人察覺,醜陋的邪惡威力亦然,遂而我們不知不覺地被醜陋所侵害。我以美為主題帶領工作坊時,常會請學員們思索醜陋帶來的影響,他們想到的例子是:電玩暴力、屠宰場的殺生、大自然的破壞、戰爭的恐怖、殺害無辜的地雷、虐待兒童。隨著學員們體察醜陋具有何等驚人的破壞力,氣氛總會愈來愈凝重。




  每當工作坊進行到這裡,我總感覺吃力,因為我知道學員們在某個程度上都很不好受。然而要充分理解美,就要正面迎向醜陋,體認它的威力,否則美的概念將停留在多愁善感層次,而流於表面。




  對美的剝削




  然而,當前的社會依然體認不到人對美的需求;或者說,它體認到人的這項需求,可是卻從中剝削。流行時尚工業聯手說服我們相信,美麗可以販售,人人可以擁有美麗,只不過,擁有美麗之前,我們得要先把自己改造得美麗才行,我們唯有使用某某面霜、穿上某款服飾、買下某個小玩意兒、時髦的墨鏡或拉風的跑車,才稱得上美。美成了商品:購買某某商品,美便屬於你,你會快樂似神仙;你若不掏腰包,就與美無緣,也進不了富麗堂皇、炫光閃閃、如仙似幻的世界。媒體日復一日如此蠱惑我們的世界。




  這說來弔詭,因為事實上美從沒像當今這般伸手可及:只要踏入一家大規模書店,就可以輕易找到所有文學鉅著或藝術傑作;或者找家旅行社,花一筆大多數人都付得起的費用,就可以坐上飛機,到地球上最讓人嘆為觀止的地方欣賞美景;更別說上網了,從網路上可以下載一世紀以前,只能在特殊場合聽到的奏鳴曲或交響曲。大量的不朽傑作運往我們居住的城市,透過各種展覽和展演讓人一飽眼福,就連電視廣告有時也拍得令人激賞。




  這是文明卓越發展的成果,雖然這之中肯定潛藏因事物唾手可取而流於平庸的危險,甚至是,為了讓美變成超市裡隨手可得的商品,它的精髓勢必所存無幾。於是,我們忘卻了美其實並非物品,而是一種存在的方式。儘管我們比以前更有機會親近奇妙的大自然,以及藝術的曠世鉅作,但我們依然盲目,無視美的存在。




  假使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絕大多數的人會在生活裡發現更多美好事物──不只是從充滿異國情調的節慶或藝術品裡,而是從人身上、從最平凡無奇的事物裡發覺美。


在最極致處,美不僅帶給我們快樂,同時震撼我們,讓我們無所遁逃,進而使我們轉化蛻變。它的力量恢弘磅礡,我們當下會感到難以招架,於是舊有的藩籬傾頹倒下,陳腐的信念灰飛煙滅。最後,舊我殞滅,新我嶄露。


有時候,生活會開啟一扇門,我們走了進去,發現裡頭別有洞天,那兒的景致前所未見,新奇、遼闊而動人。之前,我們一直待在狹小而安全的地方,想像不到有這麼一扇門存在;門開之後,卻發現裡頭風光明媚,山巒溪谷綿延起伏,雲霧氤氳,陽光下的河流閃著粼粼波光,宛如一幅綺麗的錦繡,而我們的生活也就此完全改觀。


讓我們想像,有個三十歲的女子,她有著尋常的煩惱如愛情、事業、結婚成家、如何收支平衡和保持身材等等。有太多的事盤據她的心思,因而對美的事物和經驗並不特別感興趣。


有一天,就像巫師施法般,一扇門敞開了,她走進一個意想不到的世界,開始看見存在於週遭和內心的美:幻化多變的雲、鳥兒啼囀、池塘裡的倒影、荒煙漫草中的廢棄車、不求回報的善舉、莫札特K488號鋼琴協奏曲慢板樂章、記憶中多年前的某次邂逅、映著陽光的斑斕秋葉、足球賽精彩的射門得分、一封感謝信、曼妙舞姿、大都會的天際線、洋蔥剖面的紋理、夕照下的暮色、海浪拍打岸邊的濤聲、褪色老舊的告示板、金龜子背上的光澤、清朗夜晚漫步在城街上、一幅林布蘭的蝕刻畫、一襲雅緻的舊衣裳、夏日清晨山間的空氣、一首字字珠璣的詩、一朵花的芬芳、蓋希文(Gershwin)的「夏日時光」、灑落在鄉間的月光、孩童的眼神、貝殼上的紋路、一個夢想、滿天星斗的夜空,不勝枚舉。


現在,這女子突然能看見美。而我們要問的是:她會有什麼改變?當我們敞開心迎向美,生活會如何起變化?本書的主旨就是要回答這問題。


有人可能會說,美是多餘的奢侈品,沒什麼實用價值,少了它,日子多少還是可以如往常般過下去。我倒不這麼認為,以上述那位女子為例,我們會發現體驗到美之後,她彷彿脫胎換骨,性情也大為改變,感情生活更熱烈,內心世界更豐富,感受更敏銳,與人相處更自在,自我認同更強烈,自尊心更穩固,做決策時更有自信,更有能力過好每一天,對於人的存在也有更深刻的體悟。


這是檢視審美體驗的第一要點。美並非像遙遠的衛星,反倒有如太陽,為生活每一面賦予光熱與活力。我經常帶領以美為主題的工作坊,學員們往往會在活動結束後告訴我,他們原以為美是一種偶發的特定經驗,好比欣賞一幅畫或聆聽一段音樂,但是聽了我的演講之後,他們了解美是人生的要素,它牽動著生活的每個面向,直抵人的本質核心。


美的益處


多年來我常以美為題開課,也在心理治療中談論它。我訪談過很多人,請他們說說美的事物帶來的影響。在這過程,我拋開所有理論概念,盡可能以開闊的態度來看待每一種體驗,聆聽它的教誨,從不用它來印證某個觀點,直到了解透徹之後才下結論。隨著研究的進行,我愈來愈明白,美對於人的性情,以及由此延伸,所有意想不到,甚而看似毫不相干的部分,有多麼不可思議的影響:「我忘了我所害怕的一切」、「我懂了好多事」、「我看見幸福」、「我感到放鬆又很充實」、「能活著我很感恩」。


這其中,人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在這個數位化的年代,一個情緒喧騰、壓力重重、刺激過量的年代;一個充斥虛妄的欲望、私密外曝、步伐狂亂、媒體轟炸的年代;社會不時侵襲、糾纏、誘惑或麻痹我們的年代,我們的真實感受何在?冒著迷失自己的危險,置身於一大堆不屬於我們的情緒裡。或者更糟,受困於內心一股無名的巨大空虛之中,說不定還根本渾然未覺。與美邂逅,輕易地把我們帶回情感自然流露的純真狀態。


人類的歷史演變至今,在西方社會裡,我們的處境同時是希望無限卻又令人憂心。從某一方面來說,我們和全世界接軌,知識爆增,所有隔閡逐一崩塌,神奇的科技把虛幻的神話化為日常的現實;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卻一步步陷入貧窮的危機:我們像奴隸似的,為了生活瑣事奔波,陷在城市雍塞的車陣中動彈不得;如行屍走肉一般在虛華空洞的購物商城裡遊盪、消費;和逝去的戀情糾葛不清。


在這個奇妙又驚人的年代裡,體制失去了約束力,再也幫不了我們;正義、自由和愛的價值變得抽象又飄渺,和其他成千上萬個誘人的允諾相比黯然失色。值此危急之秋,美就像救命的浮木,而且它就在身邊,就看我們有沒有慧眼得以識出。它超越任何教條,回應我們最深的需求,同時,美不假外物,即興自發,它引領我們回歸自身。

拒美於千里之外


麻煩的是,美的需求不管再怎麼強烈,再怎麼重要,卻很容易被日常生活中那些盤踞在我們腦中的念頭,以及讓我們分神的事情給推開。我們總是來去匆忙,無暇分身,往往和美錯肩而過。這實在可悲,因為沒有美,我們雖生猶死,生活變得苦悶、艱辛、晦暗。沒有美,我們觸不著自己的感受,世界變得冷酷或平庸,其他人引不起我們的興致,人生失去亮麗色彩。我們日復一日拖著沉重的身心,得過且過,不知道這一生所為何來,生命有何意義?


希爾曼(James
Hillman)是少數心理學家,他強調美的重要,以及壓抑美的可悲。他曾經問醜陋讓人付出了什麼代價:「怠工、性執迷、輟學、暴飲暴食、專注力太短、製藥工業、蠱惑人揮霍以逃避現實的龐大消費產業、藥物依賴、運動暴力、用觀光包裝的殖民主義,這些事物讓我們付出了多少代價?我們是否也能從壓抑美的現象裡,找到社會、政治、經濟問題的重大根源?」


然而,當前的社會依然體認不到人對美的需求;或者說,它體認到人的這項需求,可是卻從中剝削。流行時尚工業聯手說服我們相信,美麗可以販售,人人可以擁有美麗,只不過,擁有美麗之前,我們得要先把自己改造得美麗才行,我們唯有使用某某面霜、穿上某款服飾、買下某個小玩意兒、時髦的墨鏡或拉風的跑車,才稱得上美。美成了商品:購買某某商品,美便屬於你,你會快樂似神仙;你若不掏腰包,就與美無緣,也進不了富麗堂皇、炫光閃閃、如仙似幻的世界。媒體日復一日如此蠱惑我們的世界。


這說來弔詭,因為事實上美從沒像當今這般伸手可及:只要踏入一家大規模書店,就可以輕易找到所有文學鉅著或藝術傑作;或者找家旅行社,花一筆大多數人都付得起的費用,就可以坐上飛機,到地球上最讓人嘆為觀止的地方欣賞美景;更別說上網了,從網路上可以下載一世紀以前,只能在特殊場合聽到的奏鳴曲或交響曲。大量的不朽傑作運往我們居住的城市,透過各種展覽和展演讓人一飽眼福,就連電視廣告有時也拍得令人激賞。


這是文明卓越發展的成果,雖然這之中肯定潛藏因事物唾手可取而流於平庸的危險,甚至是,為了讓美變成超市裡隨手可得的商品,它的精髓勢必所存無幾。於是,我們忘卻了美其實並非物品,而是一種存在的方式。儘管我們比以前更有機會親近奇妙的大自然,以及藝術的曠世鉅作,但我們依然盲目,無視美的存在。

假使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絕大多數的人會在生活裡發現更多美好事物──不只是從充滿異國情調的節慶或藝術品裡,而是從人身上、從最平凡無奇的事物裡發覺美。


也許我們該問問自己,要是生活少了美──對生命重要需求的否定,我們會如何?我們會再也不曉得如何快樂起來;少了美,我們會變得了無生氣、易怒和絕望。無論如何,我們有的是機會能補充這欠缺的維他命,而且我發現,心理治療師的工作便充滿這樣的機會。與美失聯會產生一些病症,但發掘美的事物並且享受它卻好處多多,只要我們不再抗拒,儘管放手一試,又或者有人從旁提醒。如此,我們往往會發現美其實信手可得。我們都會找到自己享受美的方式,通常是從大自然或從藝術品裡,也有人是從某種展現自我的方式或是人際互動;從日常生活中,甚至從後續會談到的,在最平常的情境裡,以獨有的方式享受美。

在訪談過程中,我經常注意到,最能自在享受美的人,也比較能敏察自己的感覺,擁有豐富內在生活,較能善用自身的資源,遇到困難時較堅強,碰上各式各樣的困境,也比較能夠靈活應變。他們並非刀槍不入,而是較能處變不驚,自信因應。


唯有我們否認美,美才會讓我們感到不安全。美最直接的威力,在於它賦予生命。我有一位同事為移民提供心理諮商,那些離鄉背井的人被迫適應我們的文化,因而常常覺得和環境格格不入,往往帶有敵意。我的同事援用詩來進行諮商,但用的不是義大利詩,義大利詩對這些移民來說意義不大,因此她找的是個案祖國的詩。假使個案是衣索比亞人,她就找衣索比亞詩;假使是羅馬尼亞人,就找羅馬尼亞的詩。她挑選和個案的情境相呼應的詩,效果往往很不錯。個案聽到故國的詩,總會感到溫暖,親切的鄉音讓原本失落迷惘的他們,再次找回自己。


詩是指引。我們的確可以說,任何形式的美都是一種指引,就像黑夜裡的燈塔,指引我們方向。報紙和電視不斷報導人類的惡行、戰爭、恐怖主義、不公不義,以及那些迫在眉睫的災難,諸如南北極的融冰、流行病、洪水、地震、酷寒的威脅、鬧饑荒、污染、貧窮、爆炸、犯罪、貪腐;與此同時,我們依舊在艱困和危厄中度日,好似活在一場夢魘裡。直到我們遇見了美,方覺平凡的生活裡蘊藏著和諧,方覺即便是最黑暗最艱困的處境,希望依然相隨。

健康上的獲益


根據瑞典一項以兩千人為樣本的研究,較常上劇院、音樂廳,看電影,以及欣賞各種表演或展覽的人,比較長壽。他們面對死亡的風險少了六成以上。另一項受試者近四千人,時間長達八年的瑞典研究顯示,常上劇院、音樂廳,看電影和展覽的人,甚至認為自己的健康有改善。換句話說,享受美的事物會讓人更加擁抱生命。


研究者分別以心理分析和生物學的角度提出解釋。根據心理分析的觀點,藝術藉由樂音、色彩、影像和文字,以一種社會所認可的方式滿足人的欲望;生物學的觀點則認為,對美的感知促進了免疫系統的功能,此外,由於大腦海馬迴的糖皮質激素受體的數目增加,所以比較不會陷入憂鬱的情緒裡。無論如何,這研究告訴我們,愈常接受美的洗禮,活得愈快樂。


不過,美不只存在於美術館和展覽館裡,一旦我們看過,就會一再反覆看見,而且它會在最讓人意想不到,甚或是最戲劇性的地方出現,就連在臨終的床榻上,也可能驚見美的身影。邁入耳順之年的丹尼爾,談起他協助臨終病患所體驗到的美,領悟到「生命的可貴」。他激動地描述病人嚥下最後一口氣的那一剎那:「在那一刻,我也屏息以待,等著他再次吸氣,但是他毫無動靜。等我再次呼吸時,我體悟了呼吸代表生命的延續,領悟到活著的珍貴,而且發覺自己以前從沒真正的活過。這是個美妙的禮賜。」


所以說,不管是在現實裡或在夢境裡,美總是意外降臨。的確,在藝廊、演奏廳、花卉植物園或國家自然公園裡,我們很可能與美相遇,但是美顛覆了所有規則。假使我們試著把捉它,只會發現它從指尖溜走;假使我們在享受它的那一刻,想到它稍縱即逝便沉溺於憂傷,我們的人生將毫無樂趣可言;假使我們煞費苦心想製造、界定它,建立無可爭議的標準,我們會受挫洩氣。


因此,唯一可行之道是臣服於它。放開自己,接納美終究會消逝。在它來臨時全心擁抱,在它離去時徹底放下。要放開我們愛戀執取的一切並不容易,美教導我們臣服,這是它提供的震撼教育。


針對人們在日常現實的美感經驗所進行的研究當中,我發現最能深入體驗美的人,都能處之泰然自若,這些人不會大費周章,即使他們充分了解美的難能可貴。我深信,與美相遇的祕訣,在於學會「無所為」。別想要它長存不朽,別壓抑伴隨而來的情緒,別做任何解釋來曲解它,別用預先界定的金科玉律來框限它,更別把自己的美感加諸於他人。我們只需站在它面前,不做手腳增減任何一分,讓美原原本本毫無阻礙地進入我們內在。如此一來,我們不是去占有美,而是讓自己被美所擄獲。

博客來好書介紹: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21265

2011年10月22日 星期六

蒙特梭利 璟柱 推薦好書之0 ~ 6歲最關鍵:蒙特梭利全方位教養手冊 part2





內文截錄之1



蒙特梭利教育法則--珍惜孩子的敏感性

蒙特梭利講故事


有一次,我為一個小男孩講聖經故事,我希望用故事人物的美德打動他,使他改掉自己不專心做事的毛病,我講得很投入,那個男孩的目光也跟隨著我翻動的每一頁書。




讀完之後,我問:孩子,你對這個故事有什麼感受嗎?




男孩卻莫名其妙地回答:有啊,你看,耶穌都睡著了。




我感到很奇怪,他從哪裡得出這樣的結論呢?男孩翻到有耶穌像的一頁,指著耶穌的臉,說:就是這裡。原來那是一張耶穌講道的名畫,但從孩子的角度看過去,耶穌的眼睛低垂,確實有點像是睡著的樣子。




那麼多的人看過這幅畫,卻從沒有人發現這個有趣的問題。




蒙特梭利的經驗


在嬰兒期的時候,孩子就對漂亮的物體和鮮豔的顏色非常敏感,到一歲以後,孩子開始對成人不留心的小物體感到興趣。他們會有與成人截然不同的視角,不僅是程度和大小的差異,孩子往往會關注最微小的細節,這就是孩子敏感性的表現。




孩子通過他特有的對事物的敏感性進行學習,每一種能力都有特定的敏感期。只要孩子所處的環境能夠滿足他的內在需求,所有這一切都將悄悄發生,絲毫不需要人們刻意去注意它。




孩子在敏感期內能學會自我調節和掌握事物。這種敏感性就像一束光把他的內心照亮,像電池一樣提供能量給他。正是這種敏感性,使孩子以一種獨特的、強烈的方式來對待外界事物。他們對一切都充滿了活力和熱情,能輕鬆地學會每件事情。如果孩子在其敏感期內沒有按照他的敏感性指令行事,他將永遠喪失這種天賦的力量。




父母學堂


利用孩子的敏感性


一、不是什麼學習都越早越好,針對孩子特定的敏感性發展來安排孩子的教育,事半功倍。比如在兩歲之前,保持環境的整潔和生活的規律,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秩序感;在五歲之前,多給孩子觀察、體驗的機會,能發展孩子的感覺,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環境。


二、雖然孩子的敏感性有一個大致的發展時期,但每一個孩子進入敏感期的時間點並不相同。所以我們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表現,及時發現孩子的敏感內容。


三、我們也經常發現孩子會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孩子在敏感期內發脾氣,這正是他們的需求沒得到滿足的外在表現,這表達了他對某種危險的警覺,或對雜亂無章的反感。




媽媽經驗分享

我的孩子四歲半了,最近他迷戀上認字,簡直是狂熱。不管我有沒有急事,也不管我是步行還是騎車,只要路上有人孔蓋,我就不得不停下來讀給他聽。一開始他要求我讀出人行道上每一個人孔蓋上的字時,我出於好奇,就跟他一起邊走邊讀。這個時候我才發現,原來人孔蓋上寫著很多資訊,有時候同樣作用的孔道也有不同的標識;而且不同年代、不同單位、甚至不同街道上的人孔蓋上的標識文字都有不同的特點。




認字從這裡開始就一發不可收拾。這個工作不是一天兩天,而是近兩個多月來的每一天,我讀遍我和孩子共同經過的每一條馬路!當然成果也讓我和孩子自豪,他已經認識絕大部分人孔蓋上的標識,包括英文和數字。小小的人孔蓋共有多少字可讀呢?粗略地統計一下還真不少,有一百五十多個!




人孔蓋上的字都會讀了之後,他的興趣移向路邊的看板。看板的設計本來就很有吸引力,要不然大家怎麼會去看它?這時候我才發現它在啟蒙孩子方面還有意想不到的用處。看板上斗大的標語一般都是從電視上聽熟了的話,孩子一旦發現眼前的大字就是他耳熟能詳的那些語句,興奮得就像發現了天大的祕密。




我的孩子就是這樣自己學習的,我發現了他的規律,只要我及時滿足他的要求,為他唸、為他講、帶他去他喜歡的地方,這樣就足夠了。




孩子能自發地透過他特有的對事物的敏感性來學習。




年齡 敏感表現


至二歲 對秩序敏感;潛意識地吸收

一歲半至三歲 感官經驗、語言發展


一歲半至四歲 對細小物體發生興趣


二至四歲 對時間、空間上的秩序敏感


二歲半至六歲 感官淨化

三至六歲 對成人的教育有敏感性


三歲半至四歲半 寫字

四至四歲半 觸覺發展

四歲半至五歲半 朗讀




 




蒙特梭利教育法則--不要怕重覆

當孩子對一種活動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並樂此不疲地重複時,不要打擾她,因為這正是她內心能力發展的過程。



蒙特梭利講故事

我曾看到一個四歲的小女孩,正非常專心地試著把大小不同的圓柱體放進凹洞裡去。她小心謹慎地把一個一個的圓柱體放進去,等全部圓柱體都放進凹洞之後,小女孩又把所有的圓柱體都倒出來,然後重頭再來,好像玩不膩一樣。無論我在旁邊開始唸故事給孩子們聽,還是彈琴教孩子們唱歌,小女孩仍然繼續玩她的圓柱體,頭都沒有抬一下。



過了很久,小女孩的手停了下來,她從地上站起來,微笑著,很滿足的樣子,眼睛閃閃發亮,好像早晨醒來時看到了和煦的陽光。




蒙特梭利的經驗

有時候,讓我們感到幸福和平和的,並不是接觸新事物的體驗,而是對已經熟悉的事物重複動作。我們總愛聽同一首歌、看同一齣電影、吃同樣的飯、會見同一群朋友。孩子也是如此,重複簡單的事情是孩子掌握一種能力並達到自主運用的唯一途徑,也是孩子自主發展的必經階段。



統計資料顯示,孩子學會一個簡單的詞彙,需要二十五到四十次的重複,而學會一個動作,則有可能需要重複幾百次。因為大腦記住資訊相對容易,而讓肌肉記住資訊則特別不容易。然而另一方面,肌肉記憶不容易消退,小時候學會的技藝更是容易地保持下來。



父母學堂

.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機會

小孩子不知疲倦地重複一些我們看來毫無意義的事情,往往使我們失去耐心。但是這正是我們要克服的。幼小的心靈在重複中成長,就像嫩芽在日復一日的光照中長大。



.不要打擾他

孩子在敏感期內對周遭物體不可抑制的衝動,實際上正顯現出他對所處環境的愛。這不僅僅是情感的反應,而且是智力發展的需求。它促使孩子去看、去聽,進而不斷地成長。孩子必須聽從這種自然的需求,干擾孩子的活動會阻礙孩子心智的發展。



媽媽經驗分享

我的孩子小可兩歲多了,對貼紙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喜歡貼來貼去,我真好奇為什麼這個簡單的活動這麼吸引她。



仔細想想,小可最初迷上這種「玩具」應該始於食品包裝上的一些標籤,那時為了逗她玩,我將這些小標籤黏在她手背上,讓她體驗這種有趣的感覺。後來,等她會講話後,她就不停要向我要求:「媽媽,要貼紙。」



小可常常把茶几、書桌黏得亂七八糟,這些圖案看起來毫無章法,她卻玩得興高采烈。突然有一天,她拉著我讓我看她的貼紙作品,「媽媽,T!」可不是嘛,小可竟然用兩塊不同顏色的貼紙拼成了一個「T」形。接下來的幾天,她又組合出了「人、工、上、下、大」等很多她認識的字!這些字是她用筆都不會寫的!



當孩子全神貫注地擺弄某件物體時,他的心理處於一種和諧、滿足的狀態,大人們不必為此擔心,不要打擾他,只需協助他排除可能遇到的障礙。




 




蒙特梭利教育法則--沒有獨立就沒有自由

蒙特梭利講故事

有一天,一群孩子又說又笑地圍成一圈,圈圈的中間是一盆水,水裡浮著一些玩具。有一個兩歲半的小男孩,他獨自一個人站在圈外。很顯然地,我們看到他充滿了好奇。他首先走近那些孩子們,試圖擠進去。但是他不夠強壯,接著他站在那裡觀看他的周圍,臉上的表情非常有趣。他看到了一張小椅子。他可能想到把它放在這群孩子的後面,然後爬到椅子上去。他向椅子走去,臉上閃爍著希望。但在這個時候,老師做了一個錯誤的舉動,她用雙手抱起了孩子,把他舉高,讓他看到了這盆水,說:「來,可憐的孩子,你也可以看到的!」



很可惜,小男孩看到了水中的玩具,但他卻沒有享受到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所得到的歡樂。



蒙特梭利的經驗

孩子的個性必須能自由、積極的表現出來,並且藉由自己的努力來達到獨立完成事情。



但是我們總是習慣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大家都知道,教一個孩子自己吃東西、自己洗衣服和穿衣服是一件多麼單調乏味且困難的工作。這需要付出比餵養孩子、替孩子洗衣服和穿衣服更多的耐心,而前者是教育工作,後者只是簡單的照顧。



僅僅做好照顧的工作,對母親來講很容易,但這對孩子來說非常不利,因為它關閉了孩子自我學習的大門,並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了障礙。就像那些擁有許多僕人的貴族,他們越來越依賴別人的服務,以至於最後實際上成為別人的奴隸,而且等到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想重新學習自立時,他已經沒有能力獨立了。



父母學堂

給孩子自由

對六歲以下的孩子來說,自由是非常具體的。

一、讓孩子自主進食。很多家長有追著孩子餵飯的習慣,這恰恰是剝奪了孩子對身體需要自然反應的自由。孩子不想吃是因為身體不需要,我們要做的不是強迫孩子吃下去,而是研究孩子為什麼沒有食欲,是消化功能減弱還是運動不足,能量消耗太少?



二、給孩子安全無障礙的活動場所。很多情況下我們限制孩子的活動,是因為我們自己侵佔了孩子的活動空間,或者是我們根本忘了給孩子留一個空間。例如,熱水瓶通常放在茶几附近,但如果這個茶几在孩子的房間,或者在孩子經常活動的地方,那茶几的周圍就不應該出現這些東西:熱水瓶、玻璃杯、貴重瓷器、刀具、打火機、藥品、針線、光碟、重要的資料、電器零件(如插頭)、眼鏡等。如果沒有擺放這些物品在孩子周圍,是不是孩子就多了一些行動的自由呢。

三、讓孩子自己決定睡眠時間。孩子不想睡是因為不睏,浪費孩子寶貴的成長時間,強迫他閉著眼睛躺在床上是沒有意義的。若想讓孩子到了固定時間就會想睡覺,那我們要做的是合理安排孩子的活動時間和活動內容,肢體的活動情況會決定孩子的休息情況。



媽媽經驗分享

有些家庭與我正好相反,他們一家人從老到小都有很強烈的時間觀念,每件事情都按照時間進行。其嚴謹程度令我讚嘆,而因此失去的快樂又讓我嘆息。



孩子的洗澡時間必須是十五分鐘嗎?如果你仔細觀察過孩子泡在水裡,看自己的手臂在水裡沉浮時那種享受又好奇的模樣,看見他在水中翻轉,讓水花不停拍擊皮膚時那種快樂的模樣,你怎麼忍心把他從溫暖的水裡拎出來呢?



一定得在早上七點準時起床嗎?如果窗外寒風呼嘯、天昏地暗,也非得把他從熟睡中叫醒嗎?

一定得在七點半吃早餐嗎?如果他昨晚吃得有點多,過一會兒再吃行嗎?

一定得在晚上九點上床睡覺嗎?

剛剛遇見他最要好的朋友,高興得不得了,多玩一會兒再回家行嗎?



孩子的成長需要足夠的活動,如果活動量足夠了,孩子自己就知道休息。





蒙特梭利 璟柱 推薦好書之0 ~ 6歲最關鍵:蒙特梭利全方位教養手冊 part1






璟柱前言:





此本書是目前我了解到現在滿完善的一本介紹蒙特梭利的一本書了,其實很多家庭完全不懂真正的教育是從生活中的小細節著手的,簡單來說蒙特梭利的教育一般都是著重於幼童時期的教導,但以璟柱的想法來講不只是適用於幼童,蒙特梭利也可適用於青少年或是成年人,蒙特梭利在這個社會不斷的變遷中逐漸受到許多家庭的重視和了解,但多半都是將孩子送去學校學習蒙式教育,但這些大人呢?璟柱曾經在幼稚園的環境管理所有內部大小事,看了許多的家長孩子一出現問題就會不負責任的將問題丟還給學校,而諸多的家長所回應的是我平日工作很忙沒時間教導孩子,而我把孩子託付給園所你們就應該幫我教好來呀!看到這裡也許很多家長也曾有這樣心態過,但問題真的出在學校嗎??如果一間蒙式教育的學校從頭至尾都是很合乎標準的規範,教具完善、環境大小細節都非常乾淨整、園長到老師和園所所有員工都很了解蒙特梭利的教育方法和落實、上課和下課時學童的規矩規律的行為等.......如果所有細節都觀察的仔細且都了解這一間學校的教育方針及理念時,這時再跟園長和負責人接洽了解清楚一點,如此才不會有後續的爭議,因為往往問題都來自於孩童家庭背景與環境造就一切,即便受著再好的教育,但一到了放學一切又回到本樣,這樣是不對的。





孩子都是我們的心頭肉一塊寶呀,當孩子在蒙式教育的環境下學習時,做父母的也不能不去了解孩子學習的任何事項,蒙特梭利不但適用於孩子也適用於任何年齡層的人們,因為這是一種生活上的規矩和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這個世間有太多太多不了解自己以及孩子的人存在了,蒙特梭利教育法則只是把一切根本就該遵守以及明白真正的社會規範方法扎根落實在最純淨無瑕的孩童身上,而我們大人雖然身體成長,但內心仍然擁有著那最純淨無瑕的心靈呢!只是早已忘記了啊!要怎麼去找回以及用蒙特梭利的方法看見自己了解自己,日後璟柱也會有其他文章來說明,我會用蒙特梭利的方法來引導任何年齡層的人來改變自己和轉化自己的心靈,蒙特梭利的教育實質的很重要呀,但蒙特梭利女士也只是把原本大家就知道明白的方法加以整合的更完善些,不過蒙特梭利教育的方法還不只蒙特梭利女士這些呢!人是活的,而生活是有生命力的,所以方法是活用且不斷進步的呢!一切落實於生活中一切,我們的人生及心靈都可以找到那最初靈性潔白的那一面呀!蒙特梭利也只是一個字詞,真正要落實還是要實質的行動改變才是真摯的呢!您說是吧!





 





書本介紹如下





書名:0 ~ 6歲最關鍵:蒙特梭利全方位教養手冊





·        
作者:國秀華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110908





 





內容簡介





第一本最全面、完整介紹蒙特梭利教育的中文書





  Google創辦人、亞馬遜網站創辦人、英國威廉王子都是接受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名人Google創辦人甚至將其成就完全歸功於蒙特梭利教育法。





  06歲是人生最關鍵的時期!掌握黃金學習階段,奠定性格發展的基礎,激發孩子的潛能!





  本書與市面上翻譯的蒙特梭利書籍不同,作者將蒙特梭利女士的各項著作先系統化加以整理,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將蒙特梭利教育法的五大領域、十大特點分為九章詳盡介紹,並加上最具體的案例,以及父母或師長可以運用的方法,幫助讀者完整瞭解真正的蒙特梭利教育法。書中並穿插父母經驗的分享、小提醒,以及蒙特梭利女士的語錄,希望讀者從中也可以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Google創辦人、亞馬遜網站創辦人、英國威廉王子都是接受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名人,Google創辦人甚至將其成就完全歸功於蒙特梭利教育法。蒙特梭利教育的理論盛行在全世界已100多年。有非常多的名人都和蒙特梭利有關,例如印度詩人泰戈爾、發明電話的貝爾、發明家愛迪生和美國總統威爾森、幼教大師皮亞傑等,都曾大力協助蒙特梭利女士推廣她的理論或在世界各地設立學校。蒙特梭利的教育論著被翻譯成37國語言,蒙特梭利教育法則已經普及到全世界110多個國家。





本書特色





  第一本最全面、完整介紹蒙特梭利教育的中文書





  書中清楚告訴父母和師長,蒙特梭利教育的五大領域十大特點,以及如何引導孩子





  本書有知識、有方法、有系統,輕鬆好讀





  適用於新手父母的全方位教育書,不只教孩子學習,也培養孩子的藝術興趣、感官能力、人際關係及品格!





  蒙特梭利教育法的起源:瑪麗亞.蒙特梭利,義大利第一位女性醫學博士,1907年創辦了第一所專收2 ~ 6歲弱勢兒童的「兒童之家」,一年內將這些孩子教導得與一般小學三年級學生的智力測驗結果相當,因而使「蒙特梭利」教育法聲名大噪,至今已有110個國家採用此教育法,蒙特梭利因此三度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要滿足孩子的需求,就是要解放孩子、還給孩子學習的主導權!





  與其說「蒙特梭利」是一種教學方法,不如說它是一種理念。





  讓大自然培養孩子:孩子的心靈中有很多我們不甚瞭解之處,在成長過程中,孩子並未意識到自己內在的需求,大人也不知如何解釋他們,經過徹底研究之後,我們才知道:我們只需給孩子自由、科學的環境,然後在一旁觀察,並給予適當協助。





  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出敏銳的辨別力:兒童的發展不僅依賴心理的因素,也依賴身體的因素。運動促進了兒童智力的發展和成熟,也是人類心理存在意義的最終表達;感官是人類和環境之間的接觸點,心靈可以憑藉感官經驗而變得靈巧





  培養想像力、理解力和判斷力:





  語言和數學這兩種工具,可以把意識前期積累的東西確實和鞏固下來,為未來的教育做準備。正確地引導孩子在幼年打好語言和數學教育基礎,可以培養孩子有條理地思考,促進孩子對整體文化的吸收,以及形成人格時所需要的想像力、理解力和判斷力。





  Google創辦人Larry
Page
Sergey
Brin
在被記者問到,他們的成功要歸功於哪一所學校時,他們沒有回答史丹福大學或密西根大學,而是回答「蒙特梭利小學」。因為那裡自由自在的學習環境,沒有消極強迫的輸入知識,在「蒙特梭利教育」的方式下,他們學會「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這種積極的方式養成他們願意嘗試、積極自主、自我驅策的習慣,也奠定他們未來成功的基石。





作者簡介





國秀華





  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幼兒園副總園長兼西苑分園園長,從事幼教事業30餘年,擔任北京市幼兒藝術研究會理事。為「做中學」幼兒園科學教育研究專家組成員,是一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參與多項國家級幼教科研課題,成績卓著!曾獲世界學前教育組織中國委員會「西部支教突出貢獻獎」。





 





目錄




第一章 蒙特梭利的發現

童年的秘密

接納初來人世的嬰兒

嬰兒出生時是滿懷恐懼的

給嬰兒真正需要的環境

重視嬰兒的「表達」

揭秘孩子的身體

與大腦同樣重要的兩個系統

成人的大腦不能與孩子相比

充滿智慧的手

讀懂孩子的心靈世界

人類特有的心靈胚胎

像磁石一樣的心靈

感覺正常,心理就健康

運動促進心理發展





第二章 蒙特梭利教育法則

發現並利用孩子的內在力量

父母要成為合格的教育者

尊重孩子的人格

給孩子適宜的環境

學會觀察孩子

珍惜孩子的敏感性

沒有獨立就沒有自由

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

誠實地回答孩子的提問

不要怕重複

慎用獎勵和處罰

教育無需等待





第三章 自然創造奇跡

觀察生命,領悟自然

在勞動中培養耐心和信心

自然教育,讓孩子重走人類發展之路

與大自然相親相愛

練習和實用,勞動的雙重意義





第四章生活細節獲得內心的尊嚴

洗手

清理指甲

洗臉

刷牙

洗腳

擤鼻涕

培養衛生習慣

保持環境衛生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第五章 神秘的秩序感

秩序感與生俱來

作息有規律

用餐習慣早培養

整齊的穿戴增自尊

個人用品擺放有序

建立學習秩序





第六章運動促進智力與心理發育

建立生理狀況記錄

運動應該自願

走路,就是簡單地走路

自由體操

深呼吸

提供適宜的器械

鍛煉手指的協調性

運動練習小集錦





第七章 全面感官教育

視覺練習

辨別大、小、長、短

認識形狀

立體感知

認識顏色

聽覺練習

分辨聲音

聽覺敏感度

音樂教育

觸覺練習

觸覺啟迪智慧

冷熱覺練習

感知重量

味覺練習

嗅覺練習





第八章 有效的語言和數學教育

語言對孩子的召喚

與孩子多說話,並理解他

快樂地識字

從辭彙到書面語言

書面語言的發展是爆炸式的

學會書寫,才會閱讀

有趣的數學





第九章 性格的養成

嬰兒性格初露端倪

性格是自然的累積

孩子的行為透露真性情

性格中的「工作」特征

性格中的「社會」特徵

適度「放縱」孩子個性

孩子有自行糾錯的能力

孩子性格缺陷類型

糾正孩子的性格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