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0日 星期一

來了煩,不來也煩的「好朋友」─經前症候群2013-04天下雜誌出版

作者:蕭美君

精神科醫師蕭美君,開設亞洲首創的「婦女身心特別門診」,針對不同時期的女性身心需求提出解決之道;守護17-70歲女人的身心健康。(書摘試閱)


月經,女性同胞的「好朋友」,讓人又愛又恨。自初經來潮的迷惑與竊喜,到停經前後的困擾與失落,不來煩惱,來了又惱人。經前易動怒或情緒的起伏多變,易招惹男性同儕的語難;但是若延遲或不順,又徒增慮病與煩憂。女人在其中成長,也在當中痛苦與疑惑。


「經前症候群」是一種身心症,簡稱PMS(Premenstrual Syndrome),通常在月經前一週左右出現,在身體方面,會有乳房脹痛、頭頸背痛、食慾增加、嗜吃甜食、疲倦易累等現象;在精神狀態方面,可能有無精打彩、情緒低落、緊張易怒、性欲降低,或失眠等痛苦。


典型的PMS症狀,可在月經來潮後二到三天,即告緩解;若仍持續,則宜由專業醫師評估,是否有潛藏的憂鬱、焦慮、或其他精神或婦科疾病的可能。約有七五~九○%的女性為輕微不適,不影響日常生活功能;一○%的婦女則較嚴重,需要醫療的介入與處理;另外有三~五%的婦女則屬經前不悅症 (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PMDD),必須由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的專業治療。


一般月經只要在二十三到三十五天左右,都算正常範圍。月經週期的算法是:月經開始首日是週期的第一天,前面十四天是屬於所謂「濾泡期」,第十四天左右是為「排卵日」。濾泡期的雌激素這種女性荷爾蒙較高;這段期間,一般並不會有經前症候群出現。


十四天後到下次月經來潮的這段後半週期,稱為「黃體期」。這時候黃體激素濃度變高,雌激素下降,尤其在晚黃體期,就是月經來前七到十天(有些人只有二至三天),女性對身心內外壓力都特別敏感,就容易產生輕重不等的經前症候群症狀。


經前症候群原因錯綜複雜,可能是和體內神經傳導物質對黃體激素和雌激素分泌起伏敏感有關。另外,營養不均衡(高脂肪或糖鹽過多)、維他命B6不足、甲狀腺內分泌失調、鈣質缺乏、身心壓力、睡眠不良、環境污染等,都可能影響經前症候群的表現。而現代婦女家務職場兩頭燒,這些多重壓力及個人體質差異的因素,亦無法排除。


經前症候群一般發生在二十五到三十五歲間的女性,也不見得是每次月經週期均會出現。下面是一些易患經前症候群的危險因子,提供大家做自我檢測:


1.年齡二十五到三十五歲的女性,月經不規則者。


2.體重起伏不定,飲食不均衡,有抽菸喝酒者。


3.有特別身心壓力,長期缺乏運動者。


4.曾懷孕,流產,或有產後憂鬱症。


5.曾有憂鬱症或焦慮症,或婚姻關係不和諧者。


6.母親或姐妹也有類似經前症狀者。


7.吃避孕藥或荷爾蒙 ,無法忍受而極不舒服者。


至於經前症候群的治療處理,非藥物方面首重衛教,包括個人及家屬對疾病的正確認知,不應視這些症狀為婦女隱疾,而另一半的體諒與呵護,更是最有效的治療。


其他常用的治療方式,則可分為以下三種:


一、自我治療:


●飲食調整:避免高脂肪、太鹹、過甜、及生冷食物。如油炸食品、咖啡、巧克力、 糕餅、及冰品類。


●營養補充:每天可加服一○○○毫克鈣片及五○毫克維他命B6 。


●運動療法:每週至少三次以上,三十分鐘左右的有氧運動最佳。


●身心放鬆法:主要強調壓力管理技巧。各人適合方式不同。例如冥想吐納、指壓按摩、肌肉放鬆法、意象引導法、或生理迴饋訓練等等。


●每日症狀記錄表:藉由觀察自己深入地了解認識症狀,並利用認知行為技巧技巧,控制身心的穩定度。


二、中醫治療:須請教專業中醫師。柴胡、益母草、當歸、芍藥及消遙散都可能有效;但是個人體質仍有差異,須和醫師討論。


三、西醫治療:


●可施以口服荷爾蒙治療,但須在有經驗的婦產科專科醫師評估後進行。


●抗焦慮劑:焦慮不安、煩躁易怒症狀 ,使用短期及低量的安全鎮定劑,是可以考慮的選擇。


●低量抗憂鬱劑:有證據顯示,某些神經傳導物質失調,如血清素等,和嚴重經前症候群或經前不悅症,有所相關;這類藥物在高劑量時,可做抗憂鬱劑;低量時,對經前症狀療效頗佳。這些藥物既安全又少副作用,無上癮危險,每日低量服用一陣子,再改成有經前症狀出現時再服用。


低量抗憂鬱劑是目前經前不悅症的首選有效藥物。許多門診個案,使用後療效甚佳,主要是對情緒、易怒方面有幫忙,而少數個案連水腫、嗜吃現象也有改善。而這些藥物又可間接調整荷爾蒙不平衡的分泌,一舉兩得。


●適量維他命B6、E、及鈣的補充,亦被報告有效,但不宜過量,最好跟醫師討論後使用。


●少數人因為水腫、腹脹厲害,有時候須用短期利尿劑治療,但是要小心低血壓或低血鉀。


●服用口服避孕藥的人,如果合併出現嚴重的PMS,可與婦產科醫師討論其他避孕方式。


國內外研究證實 月經前身心症狀會加重


在傳統精神醫學或身心醫學治療中,情緒或疾病在月經前惡化的狀況,較少受到重視。我們的團隊研究發現有三到甚至五成的憂鬱症女性,有月經前症狀加重(Premenstural Exacerbation, PME)的情況,在月經後即較改善。月經前的種種症狀不見得是整個憂鬱症惡化,而需要調藥或換藥,這與國外研究的數據類似。


其實學術界早已發現:月經前女性自殺增多,或有住進精神科病房比例大增的情況;焦慮症更有四一.九%在月經前惡化的情況。


所以,月經前會有情緒改變(低潮或焦躁易怒)、腰痠背痛、頭痛或關節痠痛、胸部脹痛、腹賬或體重大增、嗜吃甜食、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經前症候群症狀的女性,要留意是否有罹患焦慮症或憂鬱症的可能。


而本身已經是焦慮症或憂鬱症的患者,也要注意是否有月經前症狀惡化的現象,可以記錄情緒日記、調整作息、增加鈣片與維他命B6的攝取。


減輕工作及情緒負擔、避免菸酒等刺激物質使用、多休息、少量多餐、多用全麥或胚芽糙米等食物,並務必保持睡眠正常,來減緩症狀不適。並且不要以為病情加重,增加負面思考或認知。覺得自己為什麼原來治療進步,卻又惡化,而自我怪罪、胡思亂想,或有毀滅性思考,反而不好好呵護自己與配合治療,而造成真正病情加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